<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安義縣政府網

中  文  名:安義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anyi.gov.cn

地        址:暫無

車牌:贛A、贛M

區號:

政府網簡介

  安義縣地處南昌市西北,為南昌市郊區縣之一。東鄰南昌市灣里區,南接江西省高安市,西南與宜春市奉新縣相連,西北與宜春市靖安縣接壤,東北與九江市永修縣毗鄰。

  安義全境666平方公里,地形概貌為“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人口26萬,其中農業人口達20萬,通行贛語。

  105國道縱貫安義、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擦境而過??h城距南昌市區僅30分鐘車程,距昌北機場20分鐘車程,距江西最大外運港口九江和國際名山廬山60分鐘車程,全面融入了南昌半小時經濟圈和臨空經濟圈。

  2008年安義羅田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建置沿革

  編輯

  在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屬揚州之域(按《禹貢》九州之說,屬揚州之域)。

  春秋戰國,境地與武寧、修水、銅鼓、永修、奉新合稱為艾,迭屬吳、越、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屬秦。至秦統一,分中國為三十六郡,境地屬九江郡。

  西漢,屬豫章郡。豫章郡領十八縣、安義、永修、奉新、靖安、武寧為豫章郡?;杩h屬地。東漢,改?;杩h為?;韬顕?,仍屬豫章郡。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柚媒úh。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又析?;?、建昌置永修、新吳二縣。安義為永修屬地,隸豫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并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入建昌縣,屬洪州。安義為建昌縣屬地。煬帝時,廢州為郡,建昌縣屬豫章郡。

  初唐,改郡為州,安義屬南昌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永修縣,又析建昌地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龍安故城在今安義縣北15公里新民鄉烏溪村境內)。龍者山勢起伏,安者安穩適意,龍安取地緣、人緣吉祥貌。龍安,即最早的安義縣,距今1384年,武德八年(625年),屬洪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安義屬南康軍。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升建昌縣為州,安義屬南康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改南康路為西寧路,次年復改為南康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昌降為縣,仍屬南康府。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析建昌縣安義、南昌、卜鄰、控鶴、依仁5鄉置縣,以境南安義鄉而得名安義縣。清代,安義仍屬南康府。

  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安義縣屬于省。民國三年,劃全省為豫章、廬陵、贛南、潯陽四道,安義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安義復屬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全省為13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改為8個行政區,安義仍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改劃為11個行政區,安義屬第十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9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九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安義隸屬南昌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專署遷往宜春,改稱宜春地區行署,安義縣為其所屬。1983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安義縣劃歸南昌市管轄。

  行政區劃

  編輯

  安義縣全境666平方公里。轄龍津、鼎湖、萬埠、石鼻、東陽、長埠、黃洲7鎮、喬樂、新民、長均3鄉和萬埠墾殖場,共109個行政村,1093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編輯

  一、常住人口總數

  2010年11月1日零時,安義縣常住人口總數為180194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20358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40164人,下降18.23%,平均每年減少4016.4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34%。

  二、家庭戶人口

  2010年11月1日零時,安義縣共有家庭戶56499戶,家庭戶人口為165471人,占總人口的91.83%,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2.9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6人減少了0.93人。

  三、性別構成

  安義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93031人,占總人口的51.63%;女性為87163人,占總人口的48.37%。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73,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性別比106.00相比基本持平。

  四、年齡構成

  安義縣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42853人,占總人口的23.78%;15-64歲的人口為118758人,占總人口的65.91%;65歲及以上人口為18583人;占總人口的10.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68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21個百分點。

  五、民族構成

  安義縣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79661人,占總人口的99.70%;各少數民族人口為533人,占總人口的0.3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了40482人,下降了18.39%,占總人口比重減少了0.2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318人,增長了157.21%,占總人口比重增加了0.2個百分點。

  六、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安義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1544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18373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84522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40898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1703人上升為8569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6554人上升為1019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8090人下降為46906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29314人下降為22697人。

  安義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98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5512人,文盲率由4.31%下降為2.21%,下降了2.1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

  編輯

  安義縣地處贛西北,屬省會南昌市郊縣,東鄰灣里區,南接高安市,西南與奉新縣相連,西北與靖安縣接壤,東北與永修縣毗鄰。105國道縱貫縣域、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擦境而過。安義縣區位交通便捷,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公路擦境而過,縣城距南昌市區僅30分鐘車程,距昌北國際機場20分鐘車程,距江西最大外運港口九江和國際名山廬山60分鐘車程,全面融入了南昌半小時經濟圈和臨空經濟圈。

  經濟發展

  編輯

  2011全年地區生產總值66.14億元,增長15%;財政總收入5.23億元,增長35.63%,首次突破5億大關;一般預算收入3.85億元,增長35.12%;500萬以上固定資產投資43.5億元,增長3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49億元,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4億元,增長19%;實際利用外資5900萬美元,增長13.5%;實際利用內資22.1億元,增長18.3%;出口總額8500萬美元,增長22.9%;農民人均年純收入7423元,增長18%;年末儲蓄存款余額70.5億元,增長21.5%;萬元GDP能耗下降3.89%。

  第一產業

  截止到2012年發放糧食補貼3327.6萬元,購置農機具補貼350萬元。、實現增加值8.2億元,增長7.7%。、現代農業初具規模。整合涉農資金5000多萬元,向綠能公司等一批重點企業傾斜,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2家,實現年銷售額9.08億元,增長18%。塘口冬棗成功申報有機食品,從玉蔬菜被列為“七城會”特供蔬菜。二是傳統農業平穩增長。糧食總產量3.8億斤,增長11.8%;生豬出欄量20.9萬頭,家禽存籠量161.5萬羽,水產品起水量2.53萬噸。三是設施農業不斷夯實。爭取上級水利項目資金1.04億元,推進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農水重點縣、中小河流治理等項目建設。投資1128萬元,實施了44個土地整理項目。

  第二產業

  截止到2012年總產值105億元,增長34.6%;主營業務收入82億元,增長37%;稅收增長27%,首次突破億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戶,新增10戶;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達45.8%,提升1.3個百分點。全年引進項目33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5個,昌工控股、銀川重工、天驕科技等超10億元項目3個。建材產業新增項目22個,在建16家,投產68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億元,增長52%;實現增加值17億元,拉動GDP增長7個百分點;稅收5480萬元,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門窗型材基地。新材料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億元,增長161%;新能源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5億元,增長36.2%;紡織服裝和醫藥化工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億元,增長91%。

  設立了100萬元工業發展基金,工業園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工業園,納入了昌九工業走廊主體板塊。完成了20平方公里總體規劃,投入近2億元建成了功能完善的10平方公里園區規模,做大做強了建材、紡織、電子、化工、食品、磨具六大支柱產業,工業產業化、集群式發展進程明顯加快。工業總產值30.3億元,增幅123.7%;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4.13億元,增幅510.5%;主營業務收入12.26億元,增幅368.5%;利稅總額7547萬元,增幅287.2%;規模工業用電量4883萬度,增幅394.6%。

  第三產業

  2011年三產實現增加值23.05億元,增長13.2%。全年接待游客10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分別增長20%、23%。

  社會事業

  編輯

  教育事業

  安義縣中學截止到2006年安義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18所,其中省重點高中1所,普通高中1所,民辦高中1所,初級中學14所,小學9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另有高等院校南昌職業學院,中專院校南昌技師學院。目前有在校生66000余人,教職員工2456人。投入1500萬元新建了安義中學教學樓、教師進修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在省運會上榮獲10金8銀,列全市縣區第一名。榮獲全國老年人健身工作先進縣。

  文化衛生

  2006年組建了廣電網絡公司,電視劇《西行》獲省“五個

  安義縣綠化一”工程獎。安義縣榮獲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全省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稱號。深入推進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自然村通達率75%,居全省前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嗩吶進京表演并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山歌優秀表演獎”。投入566萬元推進了鄉鎮衛生院新建改造工程,啟動了縣醫院新住院大樓項目建設;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改革試點縣,農村群眾參合率達90.8%。

  文化

  編輯

  安義縣安義縣通行贛語,屬贛語昌都片。昌都片是贛語十一個方言片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贛江下游及鄱陽湖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包括南昌市、南昌縣、新建、安義、永修、修水、武寧、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奉新、靖安以及湖南的平江,共14個縣市。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也為中國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在6000萬左右,約占中國人口的6%左右。

  特產

  編輯

  珠珞枇杷有紅砂和白砂兩個品系,而紅砂更優。其果顏色鮮艷,皮薄易剝,肉質厚而細嫩,果汁豐富,味甜微酸,清香爽口。

  米粉是江

  安義縣農業南百姓十分喜愛的傳統食品,生產地眾多,其中以安義縣黃洲鄉宗山垅米粉品質最佳。其盛名經久不衰,據清同治十年的《安義縣志》所載:“米粉出處甚多,宗山最多”。米粉選用當地優質稻米,經過浸、濾、煮、榨、曬等一系列手工制作而成,工藝考究細致,獨一無二。它的顯著特點是:色澤潔白,柔韌滑爽,風味獨特,可煮、可炒,可拌,為宴席上頭道佳肴。

  石鼻糯米粉是安義縣的傳統優質產品,選用優質大米,經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加工而成,是居家美味、送禮佳品,也是優質食品原料。

  安義瓦灰雞是本地雞種中長期自然選育而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優良品種,是集營養、食療、藥用、保健為一體的肉藥型家禽?;摇碧卣?。雞肉嫩、汁鮮、味美,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適應性廣、耐粗飼、抗病力強;尤其適宜棚舍散養于果、林、草地,喜食青草、昆蟲等食物,是生產綠色保健食品的絕佳原料;還有治療中暑、傷寒、小兒驚風和婦女習慣性流產的功效,自古民間作為驗方流傳于今和聞名于世。

  旅游

  編輯

  彰靈崗文化遺址位于安義縣城北1.5公里的丘陵地帶,為東經115°32′,北緯28°51′,遺址復蓋面積約為方圓10多華里,1988年在此發現舊石器時代石器,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發掘鑒定為舊石器時代石器,距今約5萬年。

  孫慮城文化遺址在安義縣城東郊4公里的鳳凰山上徐自然村北,有三國時期東吳黃武七年(228年),吳王孫權之三子建昌侯孫慮建造的孫慮城。937年,修筑公路時,當地群眾在木魚墩和八角井中挖出許多古代兵器,其中有十二三斤重的大砍刀,七八斤重的锏、長矛、弓、劍等。今孫慮城古址猶存。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保山文化遺址位于萬埠鎮八保山上,面積約2萬平方米。1982年采集到錐形、柱形、扁形器物腳,有云雷紋、Z形紋、圓渦紋和附加堆紋硬陶片;有石刀、石斧等磨料工具。經考證,陶片為直口尊、罐、器、鬲殘片,系商周時期器物。

  營盤山文化遺址位于石鼻鎮堎上村境內,面積約56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土圍。1982年采集到硬陶片呈云雷紋、方格紋、圓渦紋、工紋、回字紋、曲折紋等,陶質網墜、段石石奔、石棒、陶拍、器皿、鼎足等物,還有青銅斧、鐵石奔、青銅石奔、為西周時期器物。

  安昌山文化遺址位于鼎湖鎮花園村東南350米處,面積約4800平方米。1982年在遺址上采集到各種紋式硬陶片,為西周時期器物。

  銅鑼山文化遺址位于石鼻鎮簡坊杜村東南100米處,面積約1500平方米。1982年在遺址上采集到石器、陶器,紋勢呈曲折紋、回字紋、圓渦紋、云雷紋、復線Z紋、目紋,還有甕、罐、鬲等窯器殘片,陶拍紡輪(殘)網墜,并發現較完整的長柄缽,系西周時期器物。

  京臺石門坊坐落在石鼻鎮京臺村中央,系宗族祠堂建筑群的一部分,明正德四年(1509年)復修,清嘉慶二十三(1818年)重建,門坊為四柱三門,全系仿木結構,以麻石鑿制。柱有花紋,中嵌漢白石額匾,南面銘文“績紹中壘”,北面銘文“蔭垂喬木”?,F保存完好。

  下橋石塔在長埠鎮石山戴家村塔耙塘,建于明代,為佛教經幢,通體麻石,由基座、幢身、幢頂三分部組成,上壓有寶珠,火焰形石雕,現保存完好。

  文峰塔原名龍文塔,位于潦河北岸安義大橋東約110米處。始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由吏部郎中徐大相等倡建,建至五級,款盡停工。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縣宮大鵬續建七級六棱磚塔,塔形如筆,謂之“文風”,諧音曰“文峰塔”。塔高23米,逐層有板梯迭上,可極目遠眺。1978年,塔頂柱糜爛,縣政府撥款重修,外涂丹堊,恢復原貌。1989至1991年安義縣各界人士損資17萬元修繕后,更加凌宵超逸,靈光粲然。為南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魁星閣舊名青云樓,原位于龍津鎮,在縣治南門內儒學東南,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有青云樓閣之稱,為龍津八景之一。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知縣文廉撥款移至縣城外東南隅(今址),更名魁星閣,坐南朝北,后幾經滄桑損毀,1983年至1984年,江西省文化廳、安義縣政府撥款3萬元重建,模擬仿木結構,凝柱大門,欄桿藻井,仿琉璃水泥瓦面,歇山重檐,青石獅獨尊,魁星煥形,石閣生輝。2005年又爭取上級撥款修繕,翻修閣頂,全部改用琉璃瓦,更加神彩怡然,再展新姿。為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京臺古戲臺坐落在石鼻鎮京臺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秋,占地86平方米,坐南朝北。民國六年(1917年)曾修葺一新。1968年重修。臺為四阿頂,磚木結構,平面布局凸字型,內梁架為穿斗式,中設有藻井,采用如意計拱造型,臺高7.8米,寬10米,深8.5米,整個造型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農村風味,是迄今保留完好的京臺廟宇建筑群內的建筑物之一。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家牌坊坐落在石鼻鎮鄧家村,為黃氏貞節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坐南朝北,高7米,寬6米,花崗巖梁柱,三門四柱,上嵌青石匾額:“柏節清操”。牌坊上鐫刻著龍鳳獅云月及人物等圖案,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柱額正面鐫刻有陰文楹聯:“數十年冰心一片,百千歲國憲長垂”。為南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義古村落贛派建筑群,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古建筑之美。多個劇組在這取景,最新拍攝的有“古村女人”。

  著名人物

  編輯

  王一夔字大韶,號約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卒于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古源村(今安義縣喬樂鄉前澤花園村)人。天順四年(1460年)狀元,官至二品工部尚書,受敕太子少保,翰林學士,先后為憲宏、孝宗授學。是明代中葉一位著名的大臣、學者。正德年間,其被追謚“文莊”。著作甚多,有《古源集》(即《謝文莊公集》)、《力余滿》、《東藩唱和詩》行世。

  王祺安義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官至從二品的云南左布政使。其父和祖父被朝廷封贈為正三品通議大夫。王祺供職南京考功清史司時,用家鄉帶去的干蕨菜招待同僚。光祿寺因其味美貢入御廚,取名天廚如意菜。為安義在皇室的菜譜上爭得一品。

  徐大相字覺斯,號明衡,安義卜鄰鄉人。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生而神奇,七歲能文,弱冠兩中副榜。萬歷四十三年鄉舉,翌年聯捷進士。初授東昌推官,后改武學教授,尋遷國子博士,累官吏部文選司郎中,是明代諫臣?!睹魇贰?34卷、《明史·徐大相列傳》等史書有詳錄記載。

  楊正高安義黃洲七房山下楊家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一身高超武藝,12歲離鄉,17歲戍邊,22歲疆場掌印,29歲任云貴總督。官居二品。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初四,皇帝下詔,追封楊正高曾祖父楊式珍,祖父楊世耀,父楊之近為武功將軍誥命,誥授楊正高武顯將軍,欽賜剛勇巴圖魯。

  劉寅(1910.4.—1985.5),江西安義人。軍委通信部第一副部長,原第一、二、三機部副部長,四機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等職,為恢復和發展新中國的電信工業和郵電事業,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尖端科學和“兩彈一星”上天,為開創新興電子工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5月26日在京逝世。1995年,安義縣和國家電子工業部聯合編輯出版了《劉寅文集》。

  熊式輝譜名西廣,字天翼,別署雪松主人,(1893.5—1974.1)國民黨中央五、六屆執委,陸軍二級上將。其詩作有《雪松嶺草》手稿,流傳打印本,未正式梓行。

  黃仁霖字順龍,(1901.9—1983.5),安義縣黃洲鄉老陳村人。美國田納西州奈許維爾城文特貝爾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畢業,獲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博士學位。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余家慶字竹如,號騫翁,(1878—1954),安義縣鼎湖鎮安塘村人。教育家,書法家。清代貢生,1930年安義縣創辦龍津中學。他熱愛桑梓,欣然應聘。1939年安義淪陷,日軍得知他乃留日學生,要他出任偽縣政府縣長。

  黃亮字北奇,號缽翁,(1903—1987.3),安義縣長埠鎮羅田紫一村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湖北分會副主席。

  陳大新(1948—1976年),安義縣萬埠鎮羅山興福村人。福州部隊某團軍醫,刻苦鉆研祖國醫學,時年僅29歲。中央軍委授予他“雷鋒式的模范軍醫”光榮稱號,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