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會昌縣政府網

中  文  名:會昌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huichang.gov.cn

地        址:暫無

車牌:贛B

區號:

政府網簡介

  會昌縣位于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南部,武夷山余脈西麓,南嶺余脈北端,贛江一級支流貢江上游;介于北緯25°29′~25°55′,東經115°29′~116°02′之間,東南鄰福建武平和長汀,南接尋烏,西南毗安遠,西北連于都,東北交瑞金。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東西寬56千米,南北長85千米。距贛州市(經杉樹排、瑞贛高速)137千米,距省會南昌市(經瑞金、撫州)440千米。

  會昌縣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周圍高、中間低,自東南往西北略呈掌狀傾斜。河流眾多,南來的湘江與東來的綿江匯成貢江直入贛江。年降水量1621.2毫米,年均溫19.3℃。截止2013年5月,全縣總人口51.1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全縣通行客家語(寧龍片),客家文化濃厚。

  會昌縣是中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中國第二批生態農業建設示范縣,江西省商品糧基地縣。礦藏有錫、巖鹽、螢石、石灰石、稀土等。特產有會昌米粉、會昌醬干等。會昌城區規劃面積達18平方公里,境內有323、206國道和贛龍鐵路穿過,成廈、濟廣高速會昌段已建成。

  該縣是革命老區,存有會(昌)、尋(烏)、安(遠)中央縣委舊址、中共粵贛省委舊址等紅色革命遺址。名勝古跡有漢仙巖摩崖石刻、羊角古城堡、會昌山森林公園、會仙溫泉等。

  歷史沿革

  編輯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劃于都縣東南六鄉于九州鎮置會昌縣,屬江南西路之虔州。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為贛州,紹定四年(1231)升會昌為軍,咸淳五年(1269)復為縣。而據《會昌縣志》載: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始設縣,適逢鎮人鑿開得磚12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大德元年(1297)會昌升為州,轄瑞金縣。明洪武二年(1369)復為縣,此后明清二代會昌均屬贛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清代府州制,次年統一為縣制,各縣直屬省。會昌屬江西省。

  民國21年(1932),江西省劃為13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十二行政區(長官公署設寧都)。

  民國24年(1935),江西省劃為8個行政區,會昌屬第八行政區(專署設寧都),直至1949年8月會昌解放。1929年,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來到會昌,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共筠門嶺地下區委;1931年10月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會昌縣委員會;1932年7月,會昌、尋烏、安遠三縣聯合成立中心縣委;1933年2月在會昌縣內設會昌、筠門嶺、西江三縣;1934年9月三縣又全并為會昌縣。

  1931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會昌北部地區,10月成立“會昌縣革命委員會”,先駐莊埠,后遷至縣城,隸中央蘇維埃政府。1932年1月,撤銷會昌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會昌縣蘇維埃政府。1933年7月,建立西江、門嶺縣,會昌一分為三,隸粵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5月,西江縣劃為中央直屬縣。同年,會昌縣蘇與門嶺、尋安縣蘇在于都小溪合并成立尋安會縣蘇,隸贛南省蘇。西江縣隸中共瑞西特委。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后,會昌、西江、門嶺縣蘇維埃政權先后解體,會昌復為一縣。

  1949年8月22日會昌解放,成立會昌縣人民政府,屬贛州專署。9月中旬,成立寧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會昌隸屬之。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會昌屬贛州地區專員公署。此后,贛州行政區劃多次易名,會昌一直隸屬之。

  行政區劃

  編輯

  1984年5月15日,設立小密鄉、莊埠鄉。1988年9月12日,撤銷筠門嶺鄉、西江鄉,設立筠門嶺鎮、西江鎮。

  shadow

  1995年9月29日,撤銷周田鄉、麻州鄉、莊口鄉,設立周田鎮、麻州鎮、莊口鎮。1997年1月14日,撤銷文武壩鄉,設立文武壩鎮。

  2000年,全縣轄7個鎮、15個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湘江鎮、莊口鎮、西江鎮、麻州鎮、周田鎮、長嶺鄉、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鳳凰崠鄉、莊埠鄉、白鵝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湘江鎮35490、筠門嶺鎮27740、西江鎮41442、周田鎮46601、麻州鎮24158、莊口鎮20438、文武壩鎮26882、長嶺鄉7758、清溪鄉4294、右水鄉14250、高排鄉11941、曉龍鄉12566、珠蘭鄉14726、洞頭鄉8541、中村鄉7108、站塘鄉14194、永隆鄉7429、富城鄉13597、小密鄉15770、鳳凰崠鄉10147、莊埠鄉7768、自鵝鄉15275(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畬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2001年10月22日,撤銷湘江鎮,劃歸文武壩鎮。

  2003年10月21日,撤銷鳳凰崠鄉,分別劃歸西江鎮、文武壩鎮、莊口鎮管轄;撤銷長嶺鄉,成建制劃歸筠門嶺鎮管轄。

  2009年全縣設6鎮13鄉:文武壩鎮、筠門嶺鎮、西江鎮、周田鎮、麻州鎮、莊口鎮、清溪鄉、右水鄉、高排鄉、曉龍鄉、珠蘭鄉、洞頭鄉、中村鄉、站塘鄉、永隆鄉、富城鄉、小密鄉、莊埠鄉、白鵝鄉。共有26個居委會、243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質

  會昌縣境內地質屬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上的一個次級構造。地層有前

  會昌街景寒武與寒武系、白堊系、侏羅系、第四系、石炭系、泥盆系、二迭系,巖漿巖和混合巖,以前寒武—寒武與寒武系為多,巖漿巖次之。

  前寒武—寒武與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筠門嶺、洞頭、高排、中村、永隆、站塘、富城、右水、麻州、曉龍等鄉鎮。面積1269.0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46.62%。

  白堊系:主要分布在縣城盆地、莊口、莊埠、小密、西江等鄉鎮。面積327.7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2.04%。

  侏羅系:主要分布在小密、筠門嶺、周田、清溪等鄉鎮的小塊地區。面積78.9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90%。

  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縣城至麻州、周田鎮下營和西江鎮等地。面積40.2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48%。

  石炭系:主要分布在西江、小密、白鵝、莊口等鄉鎮。面積32.67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2%。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白鵝、莊口、莊埠、西江、小密等鄉鎮。面積12.2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0.45%。

  二迭系:零星分布在西江、小密、莊口等鄉鎮。面積10.3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0.38%。

  巖漿巖:主要分布在筠門嶺、清溪、周田、右水、洞頭、中村、永隆、富城、文武壩、高排、珠蘭、白鵝等鄉鎮。面積950.85平方千米,點開全縣總面積34.93%。

  混合巖:分布在前寒武—寒武及寒武系地質的鄉鎮中。

  地貌

  會昌縣四面環山,中部狹長,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南嶺余脈橫亙西南,主峰盤古嶂1184米,是贛粵分界的天然屏障。武夷山余脈逶迤東部和東南部,主峰洋石崠海拔1107.8米,是贛閩天然分界嶺。東部和西南部地勢較高,低山環繞,峰巒重疊。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低,丘陵起伏,坡崗連綿??h境山區占全縣面積25%,丘陵占69.7%,盆地占5.3%。其主要地貌為剝蝕構造丘陵和侵蝕構造山地兩大類。

  (一)剝蝕構造丘陵地貌按高程和形狀可分為低丘、中丘、高丘三類。

  低丘海拔高程小于200米,相對高程40~100米,坡度15°~20°,呈小塊或不規則而狹長條帶狀盆地。面積144.2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5.3%。主要分布在周田、右水、麻州、文武壩、莊口、莊埠、白鵝、西江等鄉鎮。

  中丘海拔高程200~300米,相對高程100米,坡度20°~30°,呈狹長火炬形分布。面積528.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9.4%。主要分布在筠門嶺、周田、站塘、右水、麻州、文武壩、珠蘭、莊口、莊埠、白鵝、小密、西江等鄉鎮。

  高丘海拔高程300~500米,相對高程100~200米,坡度30°~40°,呈北西—南東展布。面積1368.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50.3%。主要分布在中丘東西兩側的筠門嶺、周田、中村、站塘、永隆、富城、右水、高排、麻州、文武壩、珠蘭、莊口、莊埠、白鵝、小密、西江等鄉鎮。

  (二)侵蝕構造山地縣境內只有低山地貌,分布在縣南的東西兩側,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展布。海拔高程500~800米,相對高程200~300米,坡度35°~45°。面積680.6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5%。800~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分布于東、西兩側的低山地區。巖性多為花崗巖、變質砂巖及板巖、混合巖等巖石。

  氣候

  會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溫暖溫潤氣候區,具有山區立體氣

  會昌風光候明顯的特征,其特點是:氣候溫和熱量足,日照充裕光能佳,雨水不均易旱澇,四季分明差異大。由于距海洋較近,加之地形作用,一般是春早多陰雨,夏熱無酷暑,秋爽少降水,冬長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9.3℃,一月份平均氣溫8.3℃,七月份平均氣溫28.7℃;極端最低氣溫-6.7℃,極端最高氣溫39.5℃;≥10℃積溫6079℃;平均無霜280天,平均年降雨量1624毫米,春夏多雨,秋冬少雨,尤在4-6月降雨集中,平均可達752.9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48.4%,常引起洪澇災害,而7-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88.1毫米,僅占全年總量的24%,加之蒸發量又大于降雨量253.5毫米,常發生干旱。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春季低溫、夏季洪澇、干旱以及秋季“寒露風”。

  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會昌縣(10張)

  1995年以前,會昌縣土地統計面積為2722.18平方千米。1996年,會昌縣進行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土地資源調查,調查結果面積為2709.91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積21.066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77.74%,宜種松、杉、毛竹、油茶、柑桔等。耕地面積2.188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8%,宜種水稻、甘蔗、烤煙、豆類、蓮藕等農作物。其中水田2.0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94.6%。還有旱地0.09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4.1%??煞N紅薯、花生、大豆等農作物。未利用的土地面積1.25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4.6%。

  水資源

  地表水

  地表水資源豐富。會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約1600毫米,最多可達2000毫米??h內溪流縱橫,有大小河流319條,且河床比降大,境內河流總長1726千米。水域面積7363.63公頃,河網密度0.64千米/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43.3立方米/秒,集水面積7313.7平方千米。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21.98億立方米。每平方千米產水量80.58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7.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發電量2.18億千瓦時。平均水能密度65.8千瓦/平方千米,可供開發量10.5萬千瓦,占蘊藏量的58.6%。

  地下水

  地下水資源通遍布全縣。據江西九○九地質大隊調查,全縣日產地下水98.35萬噸,年產水量3.59億萬噸。已開發利用地下水1.4萬噸,年利用地下水500萬噸??h內有礦泉、溫泉18處。洞頭鄉、西江鎮灣興村的礦泉水,純凈無雜質。筠門嶺鎮車心村熱水塘溫泉,含硫磺,對皮膚病有療效。

  植物資源

  據2004年二類森林資源調查統計,會昌縣有林地面積202157.2公頃(其中竹林1240.1公頃)。全縣活立木蓄積量627.1039立方米。有樹種82科472種。其中珍稀植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南方紅豆杉、突托臘梅;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香樟、翠柏、楠木。

  2009年,縣內尚存100年以上古樹92棵。其中榕樹21棵、樟樹19棵、楓樹27棵、銀杏5棵、紅豆杉2棵、楠木2棵、羅漢松1棵、馬尾松6棵、杉樹1棵、牛筋子樹3棵、桂花樹1棵、荷樹4棵。

  動物資源

  據1985年初步調查,會昌縣野生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常見的有野豬、刺猬、狐貍、麂、山羊、黃鼠狼、野兔、燕子、竹雞、野雞、鷓鴣、麻雀、斑鳩、杜鵑、喜鵲、竹鼠、赤鏈蛇、紅點錦蛇、中國水蛇。因氣候、環境變化和人為捕殺,各類動物逐漸減少。2009年,縣內珍稀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云豹、蟒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貓、斑林貍、河鹿、水麂、虎紋蛙、穿山甲、黑冠鵑隼、烏雕、長耳、短耳、灰背隼、小鴉鵑、蛇雕、黑麂。

  礦產資源

  會昌地圖會昌縣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部門勘探側定,金屬礦有錫、銅、金、稀土、鐵、鉍、鉬、銻、錳、鈷、鉛、鎢、鋅、鈦等。尤以清溪鄉的錫礦為最,儲量達10萬噸,平均品位0.84%。已開發利用的有錫、鎢、稀土、銅等。非金屬礦有石灰石、巖鹽、螢石、石膏礦、陶土、花崗石、無煙煤等,以周田鎮的巖鹽為最,儲量為21.4億噸。其次是文武壩、筠門嶺鎮的螢石礦儲量260萬噸。分布在西江鎮、小密鄉的石灰石綿延幾十里,正在開采的筠門嶺鎮石膏礦儲量達5000噸,分布在小密、西江、莊口、白鵝等地的無煙煤175萬噸,分布在右水、文武壩等地的陶土5000萬噸,已開發利用的有錫、鎢、石灰石、巖鹽、螢石、廠膏礦、陶土、無煙煤等。其中,錫、巖鹽、螢石已大規模開采。

  人口

  編輯

  人口數量

  1986年,全縣總人口34343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622人,占總人口9.21%;農業人口311810人,占總人口的90.79%。2001年,全縣總人口42316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040人,占總人口11.59%;農業人口374121人,占總人口88.41%。2008年,全縣總人口47655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3152人,占總人口15.35%;農業人口403401人,占總人口84.56%。不足一萬人口的鄉鎮有清溪鄉、莊埠鄉、中村鄉、永隆鄉。四萬人口以上的鄉鎮有文武壩鎮、西江鎮、周田鎮、筠門嶺鎮。2009年,全縣總人口4840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049人,占總人口16.12%;農業人口405994人,占總人口83.88%

  人口構成

  民族構成

  全縣以漢族人口居多,少數民族人口居少。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縣有漢、回、苗、侗、壯、畬、傣、高山、滿9個民族。其中,漢族359358人,占總人口363027(含外國一名女性加入中國籍,在右水鄉)98.99%。少數民族3669人,占總人口1.01%。少數民族中,回族3人(男1人,女2人),分布在湘江鎮;苗族6人(女),分布在西江鎮4人,鳳凰崠鄉1人,莊埠鄉1人;壯族136人(男3人,女133人),分布在湘江鎮4人,西江鎮35人,周田鎮1人,高排鄉3人,珠蘭鄉4人,小密鄉12人,鳳凰崠鄉7人,莊口鎮15人,莊埠鄉18人,白鵝鄉37人;滿族1人(女),分布在湘江鎮;侗族2人(男1人,女1人)分布在湘江鎮;傣族1人(女),分布在莊埠鄉;高山族2人(女),分布在湘江鎮1人,右水鄉1人;畬族3518人,分布在各鄉鎮。

  姓氏構成

  1985年,會昌縣有113姓。1989年9月(身份證建卡)會昌有232個姓氏。安、敖、白、常、諶、成、帶、旦、典、段、鵝、豐、雇、桂、國、汗、杭、恒、享、吉、簡、借、鋸、孝、冷、犁、酈、裘、廬、滿、蒙、寧、農、平、齊、杞、琴、屈、闕、沙、伸、使、史、釋、舒、思、梭、桃、滕、銅、危、韋、翁、席、夏、相、項、解、莘、行、幸、雪、佐、巖、顏、揚、堯、伊、陰、于、郁、湛、仲、祝、諸、壯、卓、宗、奏等姓人口稀少。有18個姓氏的人口超過5000人。其中,5000~10000人的姓氏有吳、許、賴、鄒、胡、何、郭、謝、黃、羅等。10000人以上姓氏有劉、曾、蕭、王、鐘、張、陳、李等。

  性別構成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63027人。其中,男性185650人,占51.14%,女性177377人,占48.86%。男女性別比(女=100)為104.76。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較,性別比上升0.88個百分點。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88115人,其中,男性200275人,占51.60%;女性187881人,占48.40%。性別比106.55,與第四次人口普查比較,性別比上升1.79個百分點。2005年,根據縣公安局提供的全縣常住人口資料。全縣總人口449125人。其中,男性23424人,占52.8%;女性214301人,占47.72%,性別比109.58,比2000年上升3.03個百分點。2009年全縣總人口484043人。其中,男性250074人,占51.66%;女性233969人,占48.34%。性別比106.88,比2005年下降2.7個百分點。

  人口素質

  受教育程度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6歲及6歲以上人口318864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00139人,(男21110人,女79029人),占31.40%。接受小學教育的151026人,占47.36%,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0901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9751人,占15.60%,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17886人;接受中專、高中教育的17083人,占5.36%,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4865人;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有865人,占0.27%,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加502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6歲及6歲以上人口有340675人。其中,未上過學的19829人,占6歲及6歲以上總人數5.82%;參加掃盲班的25772人,占7.56%。接受小學教育的186103人,占54.63%,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5077人;接受初中教育的82941人,占24.35%,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33190人;接受過中專和高中教育的22765人,占6.68%,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682人;接受大專及大專以上教育的3265人,占0.9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2400人。全縣文盲人口18512人,占全縣總人口388156人的4.77%。

  人口壽命

  隨著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醫療保險事業的發展,人的壽命普遍延長。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70~79歲,有12324人,占總人口的3.18%,其中,男5293人,女7031人。80~89歲,有3064人,占總人口0.79%。其中,男1079人,女1985人。90~99歲,有187人,占總人口的0.05%。其中,男40人,女147人。2000年,全縣60歲以上人口36768人,占總人口388115人的9.5%。2009年,全縣60歲以上人口52140人,占總人口484043人的10.7%,比2000年60歲以上人口增加1.2個百分點。

  經濟

  編輯

  國民生產總值由1986年的1.1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5.5億元,增長32

  會昌縣(10張)

  .27倍;財政收入由818.81萬元增至2009年的4.04億元,增長49.34倍,農民人均收入由325元增至2687元,增長8.25倍。

  2005年,全縣實現縣內生產總值18.5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89萬元、利稅6386萬元,實現利用外資總額2824萬美元、實際利用內資6.8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56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68萬元,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完成果業開發面積2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

  2006—2008年,會昌連續三年獲得贛州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綜合先進,2008年評為全省強農惠農先進縣,2009年被贛州市委、市政府評為2005—2009年新農村建設工作綜合先進縣。2006年以來,會昌先后獲得全省“加快工業發展加速工業崛起先進單位”、全省“工業發展年度貢獻獎”和贛州市“年度工業發展先進縣”等榮譽;先后榮膺“江西十佳魅力新城”、“江西省衛生縣城”、“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先進縣”和“贛州市第一屆文明城市”。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2.19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41億元,增長14.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3.8:42.7:33.5調整至21.9:44.2:33.9。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2億元,財政總收入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2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644萬美元,出口總額2872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499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8元。

  農業

  會昌是傳統農業縣,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1986~2009年,會昌縣通過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積極推廣農業新技術,特別是雜交水稻的推廣,使糧食單產不斷提高。在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的情況下,2009年糧食總產161920噸,比1986年增長62%。以烤煙為主的經濟作物和以生豬為主的畜禽生產,2009年較1986年都有較大的增長。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生產責任制得到進一步完善,1998年,開展第二輪土地延包,家庭聯產承包權長期不變,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2004年起,在會昌開展“五新一好”的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2004~2009年,新農村建設示范點490個,占全縣村民小組總數的15.7%?;具_到讓農民“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要求。通過新農村建設,傳統農業逐漸發展成現代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現代農業示范園不斷涌現,農村面貌煥然一新。2006~2009年,連續4年會昌縣被贛州市委、市政府評為新農村建設先進縣。2005年,中央作出全部免除農業稅和糧食直補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200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64860萬元,比1986年增長25倍。

  工業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會昌工業以國營、集體企業為主。其中,國營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0%~50%,集體企業產值占工業產值的40%左右,私營企業所占比重很少,占工業總產值的10%左右。進入21世紀后,國營、集體企業逐漸下降,特別是國營企業大幅度下降,私營企業明顯上升,2004年工業總產值40879萬元,其中,國營企業工業產值2086.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10%;集體企業工業產值399.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0.98%,而私營企業工業產值38393.1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93.92%。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8700萬元,其中,國營企業工業產值73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0.8%;集體企業工業產值59707.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7.3%;私營企業工業產值28256.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1.9%。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30.8億元、增加值9.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6.3%、34.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7%,工業化率提高2.2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家,總數達到29家。

  第三產業

  1986年后,國家放開私營商貿經營服務范圍,搞活商品流通,原來以國營集體為主的商貿服務體系逐漸被打破,個體私營商貿服務業迅速發展。198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8萬元,其中,國營經濟1917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38.7%,個體經濟723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14.6%。1990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00萬元,其中,國營經濟2429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27.3%,個體經濟2358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26.5%。1998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23萬元,其中國營經濟8862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23.3%,個體經濟17458萬元,占消費品總額的45.8%。與1986年相比,國營經濟下降了15.4個百分點,個體經濟上升了31.2個百分點。2009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億元。食品消費占家庭總支出42.8%(恩格爾系數),下降1.2個百分點。

  社會

  編輯

  教育

  1986~2009年,基礎教育得到鞏固和發展。1986年,會昌有幼兒園47所,在園幼兒1909人,有完小178所,初小229所,教學點84個,小學在校學生58809人,有初中24所,完中4所,中學在校學生10249人。1998年,小學入學率達100%,畢業率為99.2%,初中入學率95.1%,畢業率98.2%。當年10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通過省政府檢查驗收,會昌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7年秋開始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同時興辦特殊教育學校,填補特殊教育空白,創辦珠蘭示范學校,成為中國農村教育改革試點學校。2008年,投入1.5億元,動工興建新會昌中學。2009年,會昌有幼兒園257所,在園幼兒12678人,有完小96所,初小99所,教學點56個,小學在校學生71249人,有初中23所,高中4所,初中在校學生16629人,高中在校學生7228人。小學入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99.9%,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4%。高中考取大專院校學生數2005年突破4位數,2009年為1661人。

  1986~2009年,教師隊伍得到充實。1986年,全縣教職工總數3111人,有小學專任教師2115人,中學專任教師460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0人。2009年,全縣教職工總數4335人,比1986年增1224人。其中有小學專任教師2481人,中學專任教師1579人,職業學校專任教師54人。全縣有高級職稱教師201人,中級職稱教師1265人,初級職稱教師1985人。

  1986~2009年,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辦學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僅49.9元,2009年增加到3153.3元。2005年后,教育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2009年,4年累計投入7.8億元,是1986~1999年14年總和的5.3倍。1986~2009年,累計投入校建資金31471.51萬元,新建校舍32.148萬平方米,改建校舍26.851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4.56平方米。

  交通

  會昌有二條高速公路(廈蓉高速、濟廣高速)、二條國道(323國道、206國道)、二條鐵路(贛龍鐵路、規劃的鷹(潭)瑞(金)汕(頭)鐵路)穿越全境東西、南北方向,另有會武線(會昌至福建武平)、省道會杉線、周版線(會昌周田至安遠縣版石)構成境內主要交通干線。會昌縣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縣內路網縱橫,交通便利,交通優勢日益顯現。

  贛龍鐵路(贛州-龍巖)在本縣設有西江站(客運站)。

  科技

  1986年后,會昌縣通過科技宣傳普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深入人心。1989年冬,縣委、縣政府正式提出并組織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上,大力開展科技興縣活動,制定科技興縣22條措施和科技進步獎勵辦法。1986~2009年,全縣先后投入資金570.513萬元(包括市級以上科技部門下撥項目經費和補助費187.21萬元),累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330項次,有58項科技成果獲縣級以上獎勵,其中,縣級獎36項,地市級獎13項,省級獎5項,國家級獎4項??萍寂d縣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全民科技意識得到增強,勞動者科技素質得到提高,良種良法得到全面推廣,主要種植項目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其中,水稻良種覆蓋率達100%,主要家禽良種覆蓋率達90%以上??萍歼M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40%提高到2009年的60%以上。

  衛生

  1986年,會昌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21所,村衛生所272個,廠礦、學校醫務室9個,有病床329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0張。1986年后,全縣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門診大樓,新建縣中醫院,兩所醫院均已成為贛州市內縣級一流醫院。先后投入資金7809萬元,購置1000元以上先進設備1313臺(件),縣、鄉醫療機構均配有救護車,醫療、檢驗條件大為改善。2009年,全縣有縣屬醫療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19所,村衛生所397個,廠礦、學院醫務室7個,個體診所29個,有病床672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4張。有衛生技術人員919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19人,中級技術人員250人??h、鄉醫療機構重視醫技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新技術成果的推廣,先后派出縣、鄉兩級衛生技術人員1096人次到省級以上醫療機構進修學習,或到外地醫學院校培訓,先后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37項,全縣醫技人員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機構的救護水平顯著提高??h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的治愈好轉率均達到97%以上。

  衛生防疫工作成績顯著。全縣貫徹落實“預防為主”方針,落實各項衛生防疫措施,加強地方病、傳染病防治,取得成效。24年間無重大疫病流行,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全縣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創建省級衛生城市活動,加強衛生監督管理,進行改水、改廁和污水治理工作。2005年后,每年投入100余萬元用于改廁,投資300余萬元用于改水。2006~2009年,先后投資1.5億元用于縣城街道油路改造和下水道改造,投資5100萬元改造垃圾填埋和無害化處理工程。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至2009年,全縣城鄉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2009年底,會昌縣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

  文化

  鄉村文化活動由鄉鎮文化站組織、指導。每逢節日喜慶,鄉文化站都會組織各種文

  會昌山上的《清平樂-會昌》詩碑化娛樂活動。在鄉村,一批優秀民間藝術得到弘揚。各地民間燈彩(龍燈、馬燈、獅燈、香火龍等)、民間舞蹈(花鼓)、民間演藝(木偶戲、帳子戲等)、民間劇團等活躍在民間,以其淳樸的鄉情、熱烈的氣氛、吉祥的祝愿、生動的故事感染著萬千群眾。會昌為客家人聚居縣。千百年來,客家人勤勞、勇敢、敦厚、樸實之風,代代相傳,其獨特的風情民俗,大多得到保存沿襲。改革開放后,大批青壯年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區和全國各大中城市,或務工、或經商,并在異地他鄉的生產生活中感受文明新風。1986~2009年,縣委、縣政府著力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宣傳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縣內民情風俗有明顯的變化。

  旅游

  編輯

  紅色旅游會昌縣境內旅游景觀有漢仙巖、盤石山、肖帝巖、會昌山、獅子巖、車心溫泉等。相傳八仙之一漢鐘離得道成仙處的漢仙巖被流傳為“虔南第一山”,并有“江南小蓬萊”之美譽。另外會昌還是個紅色旅游城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全紅縣”,有3.86萬人參加紅軍,7700多名志士進入烈士名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會昌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蘇區南大門。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筠門嶺關稅處、貿易分局、粵贛省委、省蘇、省軍區都設在這里,成為領導和組織閩粵贛邊區各縣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樞紐。毛澤東、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從事偉大的革命實踐,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1927年8月,周恩來、葉挺、劉伯承等率領八一南昌起義部隊揮師南下,與國民

  防空洞黨錢大鈞部進行了著名的“會昌戰役”;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鄧小平先后擔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和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領導南線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1934年7月23日,毛澤東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清平樂·會昌》;10月紅九軍團11538人在會昌集結,踏上長征路。為了革命的成功,386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紅軍,77200多名群眾加入了支前作戰行列,為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成千上萬優秀的會昌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會昌的紅色旅游景區主要有文武壩粵贛省舊址群、會昌山景區、筠門嶺舊址群,均為清末建筑,原貌保存,向各地游客免費開放,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漢仙巖

  黃東雷書法《會昌》漢仙巖風景區位于會昌縣筠門嶺境內,為贛南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自古以來就有“虔南第一山”和“江南小蓬萊”的稱譽,其自然景觀可以跟龍虎山和武夷山媲美,是鑲嵌在閩粵贛三省邊境上的綠明珠。由羊子巖、漢仙巖、盤古山、羊角古城和會仙溫泉等部分組成,集碧水、丹山、古建、溫泉、森林于一體,核心景區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面積為75平方公里,發源于尋烏縣的湘水貫穿其南北。外圍景區目前尚未界定,普遍認為應該包括周田等鄉鎮的部分地域,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1995年,漢仙巖風景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白蓮池

  民間傳說何仙姑漂海之后,把蓮花放在這口池塘中,因為水淺,所以蓮花很快就扎下了根,隔日便盛開滿池白蓮花。后來有人在池塘下面又開鑿一口池塘,移栽白蓮。奇怪的是,從此白蓮全部枯萎凋謝。據說,仙家留下遺言:要想栽活白蓮,等到太平盛年。

  石罅泉

  泉水大旱不干,大澇不滿,泉水清冽,甘甜爽口。民間傳說,鐵拐李因口渴難耐,就用鐵拐杖在這里捅開一個窟窿,于是清泉涌流,供給八仙飲用。當地人又叫它“長命泉”,常年飲用這里的泉水,可以益壽延年,長命百歲。民間傳說《仙畫》中的李子鄉就在這里遇上鐵拐李,得到一團寶貝,能畫出會活動的動物,成為一絕。

  千手觀音

  “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觀音,又稱觀世音、觀音聲、觀自在,是家喻戶曉的菩薩。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觀音”或“千眼千臂觀音”。他普渡眾生,救人于危難之中。據密宗經典所記,觀音菩薩曾立下誓言,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于是長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這棵樹長出的枝叉,用“千手觀音”來描述非常恰當。

  盤古山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盤古山”這個地方,盤古

  會昌盤古山文化廣為流傳。典籍上詳細記載“盤古山”的有北宋的羅蘋《路史·前記一》。書上寫道:“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古之謂也?!泵駠?,會昌行政區劃為勸鄉、湘鄉、浮鄉、化鄉、承鄉等五鄉。湘鄉管轄縣城以南地區,盤古保是其中的一部分,位于筠門嶺鎮盤古村。類似名稱的還有盤古村、盤古隘、盤古嶂等。會昌盤古山位于筠門嶺鎮南7公里處的民范村。自古就有著名的盤古十景,曾經游歷過盤古山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留下了不少詩歌和文章,充實了盤古山的文化底蘊。宋代山上建有浮屠宮,現存眉林寺,寺內有《盤古寨門碑記》等石碑9塊,其中5塊為清康熙年間的。另據會昌縣舊志記載,筠門嶺鎮有盤古山眉林寺,為會昌名寺。南宋進士曾作《盤古山記》一文云:“其出盤紆,崚崢”,“本盤固,固訛為古耳?!鼻宕煳⒃鳌侗P古山》。盤古山四壁陡峭,東臨湘水,奇峰突起,獨冠群山。山頂布滿蒼松翠竹,居中坡度較平緩,形似一個周長5公里、直徑1.5公里的大圓盤。山頂可攀援處都筑有堅固的山寨,唯西南有一條鑿石磴道盤巖壁而上,人稱“自古盤山一條路”。[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