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浠水縣政府網

中  文  名:浠水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xishui.gov.cn

地        址:暫無

車牌:鄂J

區號:暫無

政府網簡介

  浠水縣是中國湖北省黃岡市下轄的一個縣??偯娣e為1949.3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為103萬人。浠水縣原名蘄水縣,為避免與蘄春縣縣名相混,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浠水縣。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湖北東部,長江中游北岸,隸屬黃岡市。處在九江、黃石、武漢的長江開放開發區內,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平行過境;黃石長江大橋直跨浠水散花;京九鐵路橫穿境內,并建有客貨兩站,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的網絡。浠水縣轄15個鄉鎮(場),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1949.3平方公里。她是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斗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鄉,也是陳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

  位置境域

  浠水縣地處鄂東中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浠水縣位于東經115°至東經115°38',北緯30°12'至北緯30°49'。東鄰蘄春縣,西界團風縣,西南與鄂州市、黃石市隔江相望,北及東北與羅田縣、英山縣毗連。南北長約68.5公里,東西寬約61.3公里,總面積1949平方公里,占湖北省總面積的1.05%。

  地形地貌

  浠水縣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最高處三角山海拔1055米,最低處梅子湖海拔14.5米,相對高差1040.5米。地理概貌可分為北部山區、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區,各占浠水縣總面積的20.4%、63.9%、15.7%。

  氣候條件

  浠水縣屬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為1873.1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6-7月,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5.6小時,最多年份2186.4小時,最少年份1627小時。年平均氣溫16.9℃,極端最高氣溫41.2℃;極端最低氣溫-12.5℃。無霜期230-258天。

  河流水系

  長江在浠水縣境內長42.5公里。境內有浠水、巴水、蘄水、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小大支流50余條,其中注入長江的有浠水、巴水、蘄水三大水系。最長的河流是浠水,上接白蓮河水庫,下至蘭溪入長江,境內72.5公里,流域面積816.5平方公里。巴水境內長63公里,流域面積579.93平方公里。蘄水境內有3條支流,共長37.3公里,流域面積259.2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策湖,水面約1.35萬畝,納支流4條,流域面積231.65平方公里。望天湖水面約1萬畝,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此外,浠水縣湖水面有79個,約計2萬畝??h境內各類水庫67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7座,小(二)型水庫47座。大型水庫白蓮水庫,總庫容11.84億立方米,承雨面積1800平方公里,防洪庫容352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7200萬立方米,死庫容22800萬立方米。

  歷史沿革編輯浠水在夏商時屬揚州地域,周為弦子國,后滅于楚,屬楚之九江郡,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秦仍屬九江郡。秦末至楚漢并立之際(約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今武漢市新洲區內)。浠水縣境屬衡山郡。兩漢至兩晉為豫州蘄春縣地。

  南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析蘄陽縣西部置希水縣(希河以西)、東部置蘄水縣(希河以東,蘄河以西),隸豫州西陽郡。浠水縣建制自此始。南梁普通元年(520年),改希水之“?!睘椤颁弧?,縣名“浠水”自此始,隸湘州永安郡,郡治浠水。

  隋開皇初,州、郡并廢。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立蘄春郡并領浠水縣、蘄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蘄水縣,并入蘄春縣。因浠河兩岸多生蘭草,浠水縣改為蘭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蘭溪縣為蘄水縣,隸淮南道蘄州。宋隸淮南西路蘄州。

  元隸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蘄州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義反元,稱紅巾軍,建立政權,國號天完,立國都于蘄水縣治東北清泉寺,并設蓮臺省,總領百官,主持行政。

  明初屬蘄州府。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屬黃州府,均隸湖廣布政司武昌道。清隸湖廣行省漢黃德道黃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存縣,屬湖北省江漢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道撤銷,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改縣名為“浠水”,屬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4月隸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隸鄂東行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恢復行政督察區,浠水縣仍為其所轄。

  1949年4月8日,縣城解放。5月,縣人民民主政府(1947年9月成立)由楊祠張坳口遷入縣城。10月,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隸湖北省黃岡專區,1970年隸黃岡地區,1995年隸黃岡市。

  行政區劃編輯2001年2月,撤鄉并鎮,浠水縣原14鎮12鄉調整為12鎮1鄉,共649個行政村、15個城區社區。另浠水縣設有非行政區劃單位有3個:三角山林場、策湖養殖場、經濟開發區(省級)。即清泉鎮、巴河鎮、關口鎮、竹瓦鎮、汪崗鎮、團陂鎮、白蓮鎮、蔡河鎮、洗馬鎮、丁司垱鎮、散花鎮、蘭溪鎮、綠楊鄉。

  自然資源編輯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獸類有20余種,鳥類有40余種,蛇、蛙、蟲類近百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1種:水獺、香獐、斑羚、穿山甲、錦雞類、鸚鵡類、天鵝類、白鶴、鷹類、虎紋蛙、叉犀金龜;省重點保護動物23種:豬獾、狗獾、黃鼠狼、果子貍、華南兔、小麂、豪豬、野雞類、野鴨類、鷺類、秧雞、斑鳩、家燕、山雀、喜鵲、畫眉、啄木鳥、八哥、陸龜、蛇類、蟾蜍類、蛙類。

  植物資源

  木本植物:共有50科,98屬,152種,其中:用材樹種主要有馬尾松、杉樹、柳杉、池杉、柏、刺槐、楓香、國槐、意楊、樟樹等。經濟樹種以油科為主的有油茶、油桐、烏桕,以干果為主的有板栗、核桃、茅栗,以水果為主的有柑桔、油桃、梨、李、市、柿、棗、櫻桃等。珍稀樹種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水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杜仲、銀杏、胡桃,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樹種有厚樸、楠木、青槐、黃連。藥材:野生中草藥品種共有120余種,建國后新種或引種藥材有13種。其中比較名貴的中藥材有杜仲、厚樸、黃柏、天麻、紅梔子、板蘭根、杭菊等。

  水產資源

  魚類共有13目27科69種,重要經濟魚類有青、草、鰱、鯉、鰻、鯽、鳊、鱔、鱖魚、黃顙魚等,引進的品種有加州鯽、淡水白鯧、南方大口鯰、淡水石斑、草胡子鯰、巴西鯛、羅非魚等。名貴魚有鰻鱺、團頭魴、銀魚、鱖魚、魚回魚、加州鱸、淡水石斑、黃顙魚等。珍稀魚種及水生動物有白暨豚、中華鱘、白鱘、大鯢、胭脂魚等。

  土地資源

  浠水縣土地總面積為2926676.7畝,其中農用地為2300366.2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8.60%;建設用地為378932.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2.95%;未利用地為247378.3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45%。

  水資源

  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而產生的地表徑流,年均徑流深為632.6毫米,年徑流量為12.37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資源有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凈儲量3.9億立方米,開采儲量1.43億立方米。浠水縣水力資源集中在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上,水力蘊藏量34578千瓦(不包括白蓮河水庫),現已建大小電站57處,總裝機13537千瓦,還可供開發21041千瓦,占蘊藏量60.8%。其中,浠水上下游落差達141米,水蘊藏量20778千瓦,占浠水縣可開發電量的98.7%。規劃6級開發,2012年6月已實現三級開發,即建有白蓮河一級電站和二、四級電站,年發電量9500萬度以上。

  礦產資源

  浠水縣共探明儲量礦種根據GB958---89標準有礦產共有18類25種72處,以非金屬礦產為主,其中,金、磁鐵礦、釩鈦磁鐵礦、銅、硫鐵礦、黃砂、花崗巖、大理石、硅線石、鉀(鈉)長石、水晶、石英、白云巖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潛在價值較大,開發前景可觀。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銅、磁鐵礦、釩鈦磁鐵礦等四種。石英質金礦主要分布在六神郭毛嶺及丁斯當等地,礦區范圍約5平方公里,礦石含金品位平均為每噸5-8克,最高品位達每噸20克,超過國家規定的每頓3克的開采標準。業已探明2、4兩號主礦體總儲量為:C+D+E級礦石量384527.49噸,含金屬量3372.77公斤。平均品位8.66g/噸。其中占儲量78%的2號礦體儲量C+D+E級礦石量280428.98噸。磁鐵礦分布在河坪、蓮花山、仙女廟等地總儲量在500萬噸左右,TFe40%---60%,易采易選。釩鈦磁鐵礦分布于關口鎮云霧山,品位為5%左右,礦物中TiO?約10--19%,TFe52.13--55.3%,v2o50.09--0.36%,儲量約幾十萬噸。銅礦Cu(0.13-0.50%),儲量較大。非金屬礦產資源主要有建筑用砂(黃砂)、硫鐵礦、磷灰巖、水晶、長石、云母、蛭石、矽線石、花崗巖(飾面用、建筑用)、大理巖(建材、無機化工)、白云巖、蘭晶石等。黃砂資源主要分布在浠水、巴水流域,靜態儲量在10億噸以上,SiO2為67以上,中細粒為優良的建筑原料。黃鐵礦S品位為27.65--40.75%,平均34.48%,規模為小型礦床。磷灰巖為含磷石英巖和磷錳硅質片巖組成。P2O5一般為10%左右,最高達23.49%,小型礦床?;◢弾r主要分布在團陂、華桂、綠楊等地,總儲量3億立方米以上,抗壓強度為2200公斤/平方厘米,主要可用于飾面用花崗巖和建筑用花崗巖及其他花崗巖制品。大理巖分布于清泉白石山等地。儲量大,易采。品種有漢白玉、疊翠、云灰、冰花等,花紋美觀,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筑裝飾作用。硅線石礦分布于關口橫山等地,礦體延伸長,厚度大,埋藏淺,易開采??們α考s5000萬噸,礦石含硅量71.95--77.81%,AL15.27--20.84%。是優良的耐火材料。鉀、鈉長石主要分布在華桂、蔡河、竹瓦等地,總儲量在100萬噸左右,K2O+Na2O含量在12%以上。水晶主要分布在團陂等地。業已探明礦脈搏78條,晶體結晶良好,以茶色、無色為主,偶見其他顏色,可供光學原料,質地優良的可成為寶石原料。石英主要分布于丁斯當、綠楊等地。二氧化硅含量達97%以上,儲量大,易開采。矽線石主要分布于關口等地。含量在5%以上。一般可作為煉鋼熔劑,其中在巴河散見蘭晶石礦,質地優良者可用于寶玉石原料。水氣礦產主要有溫泉。分布于團陂樓灣村。水溫為61.5℃,無色,無味,可供旅游項目開發,利用前景良好。

  人口編輯2010年3月末,浠水縣總人口103.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8.36萬人,非農業人口15.23萬人;男性54.24萬人,女性49.35萬人,社會勞動力52.1萬人,其中城鎮勞動力8.4萬人,農村勞動力46.54萬人。從事第一產業勞力18.82萬人,第二產業16.68萬人,第三產業16.6萬人??h城城區常住人口17.3萬人,流動人口約23.62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力約21.08萬人,人口密度為531人/平方公里,人口預期壽命72.96歲,老年人口比例為9.3%。(2010年5月更新)

  社會編輯保障

  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凈增6163元,年均增長14.4%;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2525元,年均增長13.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平均漲幅為3.5%,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累計新增城鎮就業人口3.2萬人,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142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7萬人,比2005年凈增7.61萬人,增長75%。當年發放社會保險金1.54億元,增長105.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達到82.73萬人,參合率99.34%。享受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1.2萬人。5.71萬名城鄉居民享受低保政策,5215人納入農村“五?!惫B范圍,6.7萬人享受大病醫療救助。優撫安置政策有效落實,基層政權建設進一步加強。累計發放公積金貸款4321萬元。建設廉租房25200平方米、經濟適用房136套。發放原遷水庫移民直補資金、庫區群眾糧食補貼資金共計2618萬元。

  教育

  教育建設201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5%,比2005年提高6.2個百分點?;A教育不斷鞏固,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化解“普九”債務6000多萬元。浠水縣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階段學生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高中教育不斷加強,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民辦教育步伐加快。維修加固校舍3.4萬平方米,新建校舍12.1萬平方米。浠水縣各類文學社團和刊物遍布城鄉和各個校園,如浠水縣實驗小學辦有《新苗報》;實驗中學創辦了蓮池文學社,辦有《蓮池》???實驗高中創辦了雛鳳文學社,辦有《雛鳳》刊物;浠水縣一中的荷蕾文學社還入圍全國100家優秀文學社團。

  科技

  截止2012年6月,浠水縣共有各類科研機構55家,其中縣屬科研機構4家,廠辦科研機構37家,民辦科研機構14家;浠水縣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8萬多人。浠水縣已有20家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有42家企業建立了不同層次的研發機構。2007年以來,浠水縣共組織實施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99項,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30項,申請專利371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湖北威風、伏爾嘉化工),現有高新技術企業4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5個,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到19個。浠水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4.29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34%。發展“湖北農技110”(“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8.2萬戶,已建13個”湖北農技110短信平臺”,網絡農民3800多人。2011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被省科技廳評為”全省農村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科技宣傳工作先進單位”;被市科技局評為“綜合科技工作先進單位”、“高新技術認定工作先進單位”、“科技計劃項目建設先進單位”;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新型工業化先進單位”;被縣綜治委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醫療

  浠水縣有效做好了艾滋病、血吸蟲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控制工作,成功應對了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動工建設了縣人民醫院新外科大樓,改造和新建了3個鄉鎮衛生院、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0個村衛

  環境保護

  浠水縣100%的中心集鎮、70%的行政村接入光纖網絡,有線電視入戶率由2005年的26.6%提高到37%。符合政策生育率穩定在89%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下,出生嬰兒性別比穩步下降?!比峭瑒摗惫ぷ魃钊腴_展,城區查違行動效果明顯。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防治、環境管理能力建設三項指標均全面實現,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收儲土地2170畝,開發復墾凈增耕地1.73萬畝,實現了耕地動態增長目標,基本農田保護率達到83.8%。完成工程造林9.53萬畝,建設生態公益林16.9萬畝、紙漿原料基地2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7%,比2005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浠水縣被確定為國家級生態開發區。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黃砂收入由2005年的5191萬元增長到1.5億元,增長近2倍。

  經濟編輯概況

  2010年,浠水縣生產總值比2005年增長94.9%,年均增長14.3%。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8.1%、167.2%和87.5%,年均增長8.2%、21.7%和13.4%。三次產業比由2005年的36.3∶27.3∶36.4,演進為33.5∶36∶30.5,實現了一、二產業比例的掉頭。2010年,全口徑財政收入、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三項指標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全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7.7%。2010年末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19.64億元和37.83億元,年均增長23.1%和17.1%。清泉鎮、巴河鎮進入”全市二十強鄉鎮”之列。

  農業

  浠水縣農業產品主要有:糧食:有谷、麥、豆、雜四大類,225個品種;谷類以水稻為主,分早稻、晚稻、中稻,共149個品種,其中在解放后引進的品種有104個。麥類有小麥、大麥等20個品種;豆類有大豆、蠶豆、豌豆、飯豆、綠豆等26個品種;雜糧有紅薯、高粱、玉米、馬鈴薯、蕎麥等30個品種;油料:有油菜、芝麻、花生等37個品種,此外還有油茶、烏桕等木本油料;纖維類:有棉花、黃紅麻、苧麻等品種;蔬菜:有家生的瓜、豆、菜、椒、蔥、蒜、姜、茄等99個品種,還有7個野生品種;水果:有桔、柑、梨、李、杏、柿、蘋果、櫻桃、蟠桃、獼猴桃、葡萄、荸薺、菱角、蓮蓬等30多個品種;甘蔗:有本地蔗、水果蔗、臺蔗等134個品種;茶葉:有三角山中葉茶、黃龍山大葉茶、福鼎大白、龍井43、政和大白、水仙、芙蓉等品種。2010年浠水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雙低油菜示范縣、全省水產大縣,蛋雞養殖規模居全省第一位,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3家。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達到61%。

  工業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93億元、利稅5.37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5.7倍和8.4倍,年均增長34.5%和5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76家,比2005年增加100家,基本形成了汽車配件、紡織服裝、食品飲品、建筑建材等支柱產業。

  其他產業

  2010年浠水縣成功創建了三角山4A級、斗方山2A級旅游風景區,發展新型業態商業網點1250家、農家店763家、村級綜合服務社305家,被評為全省金融信用縣。

  基礎設施建設

  2010年,”十一五”時期,浠水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179.2億元,是”十五”時期的2.96倍。累計引進項目284個,其中引進新中陶、欣翔安、神鷺水產等投資過億元的項目26個,過5000萬元的項目40個,協議總投資185.2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9.9億元。對外貿易合作不斷加強,共利用外資4124萬美元,出口創匯1.5億美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城鄉發展戰略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部分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已經編制。實施了南城水廠、天然氣管網、城區橋梁、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城區道路刷黑、供排水管網、地埋式垃圾中轉站等一批城市基礎建設工程。建城區面積擴大近1平方公里。完成土石工程量2200多萬方,平整用地5800畝。其中洪山工業園新建了發展大道、一號路、三號路、十四號路等4條主干道,散花工業園新建了一號路、三號路、濱江一號路等6條主干道。實施了浠散路、浠英路、蘭溪大橋等”12路14橋”改造項目,累計改造干線公路216.2公里、橋梁1100延米。建成通村公路1600公里,實現了村村通。除險加固病險水庫5座,改造大型泵站2座,改善灌區面積7萬畝,加固堤防49.89公里;完成基本農田土地整理及占補平衡項目7個,面積8.3萬畝;實施高產農田改造項目5個,面積6.91萬畝;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93處,解決了33.22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實施移民后扶項目382個、農村能源項目16個。

  文化編輯陳沆殿試試卷陳沆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參加殿試時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的策論試卷,氣勢雄渾,筆力奇健?,F藏于縣博物館。記者之縣浠水縣在20世紀就有了”記者縣”的稱謂。據浠水縣委宣傳部的不完全統計,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浠水籍記者達千余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而在當代,因為從這里走出的記者人數眾多,散布在全國各地,使得浠水”記者縣”的稱謂不脛而走。從事新聞工作的浠水籍記者究竟有多少,尚無準確的數字。何格非說,浠水”盛產”記者,除了歷史文化的淵源外,也是聞一多新聞理想和精神風骨對一代又一代的浠水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巴河天獅傳統舞獅子,是由兩人穿著獅衣,或搶繡球、或上高桌、或爬天梯,而巴河的天獅是金鉑彩紙扎成,兩根竹竿支起,由一個人舉起來玩耍。傳說巴河這種獨特的天獅舞與他們的祖庭武落鐘離山和始祖廩君極有淵源。武落鐘離山位于長陽龍舟坪西南30公里處(相傳是巴人祖先廩君誕生地及擲劍稱王處),湘鄂川黔土家人被視為尋根祭祖的圣山,朝拜者絡繹不絕。天獅洞洞口,雄踞一頭由水漿石凝成的巨獅,清泉從獅胯下飛瀉而出,蒸騰著縷縷白氣,好似天獅一般,傳說這頭天獅就是巴族首領廩君的座騎。東漢時期巴人”五溪蠻”暴動被鎮壓后,流放七千余口到鄂東巴水等五水地區。為了紀念先祖,巴人就把這種祭祀大禮的活動保留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交通編輯浠水地處鄂東腹地,南臨長江,北依大別山,百里浠河繞城而去,千年古道穿城而行,北通荊楚,南極吳越,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便有”水陸要沖,”鄂東門戶”之稱。境內1條鐵路、4條高速縱橫交錯,3處深水碼頭通江達海。到武漢天河、九江國際機場1個多小時的車程,到北京、上海、廣州朝發夕至,半徑300公里范圍內的省會城市有武漢、合肥、南京、南昌、長沙等。

  景點編輯聞一多紀念館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占地14畝,建筑面積1650平方米,內有聞一多銅像和三個展廳,共陳列了文字237條目;照片、地圖、繪畫362幅;復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實物120余件。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

  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舍身崖”、”摘星臺”、”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后,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游、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游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回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斗方山禪寺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禪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后的斗方寺于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游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

  斗方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筑,石梁、石竹、石墩、石架、石墻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于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白蓮河風景區白蓮河風景區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愛國民主斗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里。居于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風景區由白蓮河水庫、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斗方山組成。白蓮河發源于安徽岳西黃梅尖和英山的云峰頂,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里,于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注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的關心和支持下,黃岡人民在河谷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筑起了百余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為鄂東第一大水庫。白蓮河水庫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于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偼顿Y達43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在水庫的北山,其功能是擔任華中電網調峰、填各谷和緊急避險等任務。電站的建成將使白蓮河成為鄂東水電之都。大別山民俗博物館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

  ,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原為1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禮堂,由一位退伍軍人私人出資創辦,現已成為一座簡易的收藏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多達5萬余人次。已有十多家機關、學校、企業在這里掛牌建立了”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博物館的創建人走訪大別山區20多個縣市300多個村鎮,廣泛搜集當地瀕臨絕跡的傳統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經專家整理清點,全部”家當”涉及生活起居、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時令節慶、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游藝10大類,有3000余種、1萬余件。搶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別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資料五萬余字,建立了百余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通訊資料,為保存和傳承大別山傳統農耕文化、漁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實物見證。禪宗三祖天然禪寺

  禪宗三祖天然禪寺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寺成后,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浠水文廟位于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余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筑藝術風格的典范。文廟的總體布局,采用了中國古代建筑群體均衡對稱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圣祠等。由于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筑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圣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占地面積四千平方米。天下第三泉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甕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龍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歷年間,知縣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凈,能退心經之火?;佳奂舱?,只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愈后,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涂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F人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并稱。其泉獨特之處,系從河旁巖石罅隙涌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浠川八景《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游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逗迸f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蘭清時雨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后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石壁回瀾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杜f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饼執肚镌戮包c在老龍洞?!朵凰h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于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泵骶沽昝刻对哼^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丨h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鳳頂夕陽景點在”鳳棲山”,現位于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睹鹘y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钡P于”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后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臺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蔽幕蟾锩?,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于該處。綠楊春曉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游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蘇軾來蘄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上б幌L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闭驗榇笪暮赖囊磺略~,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后代游人的詩情畫意。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笔前刺K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云”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臥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睒O盡憑吊之情。玉臺丹井景點在玉臺山?!洞笄逡唤y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后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圣詠《登玉臺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表樦问四?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臺書院”。譚元春曾讀書于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h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嗣后,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陸羽茶泉、右軍筆沼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庇忠龡罾^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后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弊髡哌€注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特色特產編輯茅山螃蟹學名中華螯蟹,產地策湖。策湖遠離城鎮,雨量充沛,湖水清澈,水草豐富,無工業污染,適宜螃蟹長期棲息。茅山螃蟹的特點:一是肉質肥嫩,有韌性,狀如雞白,肉味鮮美;二是營養豐富,每百克含蛋白質14.5克,脂肪6克,維生素A5865國際單位;還含有鈣、磷、鉀、鐵等成分;三是蟹黃重,與其他產地同重螃蟹比較,蟹黃重1.5~2克;四是味香無油膩,無泥腥。茅山螃蟹自明洪武三年作貢品入朝,歷史上久負盛名。多年來茅山螃蟹一直暢銷港澳市場,1999年在中國農業產品博覽會上獲”湖北名牌產品稱號”。芝麻湖藕浠水巴河芝麻湖藕與黃州豆腐樊口鳊魚武昌酒并為鄂東四大名產。自明清以來被列為朝廷貢品。此藕與別地藕不同,別地藕為圓筒狀,表皮呈老黃色,多節而有節毛,生吃有渣。而芝麻湖藕藕身粗壯,每節長2尺左右,為四方形,面上有凹槽,表皮白色,滋潤如白玉,不長節毛,不生銹色,貯藏十天半月色澤不變。其名菜有蜜汁蓮藕、粉蒸蓮藕、藕粉丸等。巴河魚面巴河魚面以望天湖優質鮮魚、高級面粉、生粉為主要原料,配有雞蛋、精鹽等佐料使用傳統工藝制作而成。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宴席名菜,可炒食、炸食或煮食,也是火鍋的上好配料。歷史上曾作為朝廷貢品,封為御面,20世紀80年代曾獲農業部優質獎,2001年度被農業部評為名優產品。安息香安息香又名避疫香。為浠水老字號吳林茂香鋪秘方配制而成,始創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此香清香撲鼻、有提神解乏、驅蚊避疫、去穢除暑和增食欲促睡眠之功效。1938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又在南洋勸業展覽會上三次獲獎,并得到”天下第一香”的金字匾一塊。朱店粉絲朱店粉絲主要是采用優質綠豆、碗豆、蠶豆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配方,經過12道工序,加工制作,天然晾曬而成,以其純正天然、營養豐富、香滑爽口暢銷國內外。綠楊橋牌糯米封缸酒浠水綠楊橋牌糯米封缸酒是湖北浠水天寶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優質產品,該產品是以糯米為原料,采用民間傳統工藝,經糖化發酵封缸陳釀而成的黃酒。該酒呈黃褐色,具有香氣濃郁,酸甜醇和的獨特風味,含有發酵微生物分解產生的多種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滋補保健之功效。1991年獲湖北省第二屆消費者滿意杯金獎。萬重山牌雙低油菜籽油該產品是選用優質雙低油菜籽精制而成,其脂肪酸組成中芥酸含量低(小于5%)。經常食用有效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功效,且有利于人體吸收。該產品是浠水華中油料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油料作物研究所進行科研合作開發的產品,在全國名優特新產品(沈陽)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00年被農業部授予”綠色食品證書”,產品暢銷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及各大中城市。浠水綠茶浠水縣丘陵崗地較多,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浠水縣各地均有種植,但以綠楊的雀山、洗馬的小金山、散花的董河、清泉的十月村等地出產的茶葉最佳。其中,浠水縣十月集團十月生態茶場生產的”十月芙蓉”茶最負盛名。在近5年湖北省名優茶評比中,連續獲特等獎,還榮獲兩屆”鄂茶杯”金獎及第三屆農業博覽會銀獎。豆油浠水縣各地有手工制作豆油的傳統習慣。該產品采用石磨磨豆、鹵水點鹵、土灶燒漿的傳統工藝,提取豆腐中最精華部分晾制而成。豆油色澤金黃、入口綿軟、素淡純美,是鄂東地區極負盛名的一道傳統佳肴、獨特齋菜。[2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