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翁源縣政府網

中  文  名:翁源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wengyuan.gov.cn

地        址:龍仙鎮建國路14號

車牌:粵F

區號:0751-2860008

政府網簡介

  翁源縣位于廣東省北部(粵北),韶關市東南部,北江支流滃江上游。東靠連平縣,南鄰新豐縣,西挨英德市、曲江區,北依始興縣、江西省。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翁源縣,元初并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翁源縣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風景名勝有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

  綜合概述編輯翁源縣位于韶關市東南部,東與連平縣相連,南與新豐縣交界,西與英德市、曲江區接壤,北與始興縣、江西省毗鄰。公元554年梁朝分湞陽縣地置,元初并入曲江縣,公元1303年復置。是廣東歷史上最早建制的16個縣之一。2014年年末戶籍人口402381人,全縣總面積2175平方公里。轄7鎮1場156個村委會??h領導機關駐龍仙鎮。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20.4℃,年降雨量1778毫米,無霜期312天。耕地面積1.9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6.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3.1%。河流以北江支流翁江及其支流為主。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煤、鐵、鉛、鋅、鎢等礦產資源豐富。風景名勝有東華山、水龍宮、仙獅洞、書堂石、湖心壩客家群樓和葸茅嶺八卦圍等。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甘蔗、花生、大豆為主。三華李、六里柑、九仙桃等水果久負盛名,是“中國三華李之鄉”、“中國九仙桃之鄉”、“中國蘭花之鄉”。

  2014年,初步核算,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0.7億元,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20.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30.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29.7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比重為25.4:37.8:36.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國、全省和全市增長水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8億元,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8億元,增長2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分別增長9.5%和10.2%。

  ------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

  全縣完成工業投資29.67億元,增長31.6%;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4家,累計69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22家、超兩億元企業1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22.9%,排名全市第二。官渡經濟開發區區位調整到翁城并更名為翁源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平臺不斷提升,華南理工大學與華彩園區建立科技創新實習基地。賽力克進入“新三板”并成功申報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件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量與專利授權總量居全市縣域第一。全年新簽約項目33個,其中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的13個;全年園區動工建設項目21個,建成投產項目14個。各專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華彩園區完成投資13.8億元,完成B區“三通一平”,完成E區征地500畝,污水處理廠進入試運營。電源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區域環評已獲得批復,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民營經濟支撐力持續增強,創造的增加值與稅收占全縣總量70%以上。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取得新突破,青云山制藥成功通過GMP認證。成功舉辦翁源(厚街)招商推介會和廣東翁源涂料化工高峰論壇。

  ------城鄉建設有序推進

  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太平洋建設集團參與縣城新區建設,新區路網建設全面鋪開,南部出口道路正加快推進,翁江大道東段、德政路中段、八泉大道三期路基工程已完成。龍仙2號橋人行道、龍仙河東岸綠道、南龍生活垃圾填埋場等工程建設已完工??h城市政設施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億元。房地產項目萬隆花園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錦繡山河、金悅華府、龍湖華府動工建設;“三舊”改造項目尚城陽光花園三棟樓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房地產投資10.1億元,增長73%;實現房地產銷售15萬平方米。翁城中心商務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已完成。江尾鎮南塘湖心壩村被列為國家級傳統村落。扎實開展“兩創”工作并獲得“廣東省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城”稱號。新增省衛生村12個、市衛生村25個,連續三年排全市第一。汕昆、武深兩條高速公路韶關段在我縣開工奠基,前期工作進展順利。110千伏壩仔銅鑼變電站建成并投入運營。4G網絡建設已完工,基本實現縣城全覆蓋及所有鎮(場)熱點區域覆蓋。加快LED節能產品推廣應用,官龍公路亮化和縣城路燈改造順利推進。翁城、江尾兩個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已動工建設。

  ------農業生態建設扎實推進

  粵臺園區全年完成投資1.32億元,新增項目9個,新搭建現代化溫控大棚9萬平方米,流轉土地2000畝,蘭花創意園啟動建設,蘭花長廊配套建設逐步完善,玫瑰精油項目已建育苗基地,粵臺園區建設成效得到省委副書記馬興瑞高度評價,成為全省現代農業推廣學習的榜樣。為全縣32萬畝水稻購買保險,實現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全覆蓋。特色農業穩步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3家,累計347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累計15家;新成立家庭農場8家;新增“三品”認證10個?;I資6000多萬元實施農田水利改善工程。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42萬畝。生態建設初顯成效,完成碳匯林建設9.21萬畝,擴大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12.3萬畝,青云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已完成,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20個;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成績優異,獲得省政府通報表揚。全面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控制目標,重點減排工程建設達到總體要求。

  ------商貿旅游穩步發展

  縣農信社成為韶關市首家獲銀監會批準籌建的農村商業銀行。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7.6億元、貸款余額41.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2.5%和29%,全縣銀行存貸比提高5.5個百分點。健全工商部門與企業雙向聯系制度,幫助企業辦理動產抵押登記26宗、融資7935萬元。全縣登記市場主體9835戶,增長19.5%。全縣汽車銷售網點增至10家,全年銷售汽車1857輛。鼓勵網上銷售,引導扶持30家蘭花經營企業實現上線營銷。新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4家,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4億元,增長10.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2.2億元,增長10%。冷泉灘、幽蘭山莊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全縣接待游客120.67萬人次,增長15.88%;旅游總收入8.6億元,增長16.2%。

  ------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全年投入民生支出11.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3.3%,增長19.3%?;菝駥嵤路€步推進,建設保障性住房、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全縣衛生信息平臺、普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等惠民實事如期完成,龍仙公園改造正加快推進。重視教育發展,加強教育基礎建設,成功獲得“廣東省教育強縣”的稱號?!队惺戮蛯ぐ⑻砉拧沸侣勏盗袌蟮阔@廣東省新聞一等獎,涂志偉美術館和翁山詩書畫院舉辦畫展9次,全年參觀人數22萬多人次;全縣舉辦客家山歌大賽等文藝演出300多場;參加全市小戲、小品調演獲一金一銀,參加“兩岸四地”山歌大賽獲銀獎和新秀獎??h地稅局獲“全國文明單位”稱號??h級公立醫院改革工作全面啟動,縣中醫院通過了二級中醫醫院評審。完成市下達人口計劃年度目標任務,“單獨二孩”政策順利實施,人口計生工作穩步提升。組隊參加韶關市運動會并取得較好成績,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壩仔、江尾和新江三個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增城鎮就業3665人,勞動力轉移就業583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社保擴面和基金征繳工作如期完成。為55個重點幫扶村投入1.67億元,幫扶危房改造510戶。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森林防火工作被評為市先進。安全生產態勢良好。深入開展“六大專項”打擊整治行動,綜合排名全市第一名;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三年規劃提前一年完成并投入使用,社會治安保持穩定,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大幅提升。此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信訪維穩、審計、物價、糧食、檔案、人防、質量技術監督、雙擁、民兵預備役、通訊、廣播電視等工作均取得新進步。

  ------政府建設明顯加強

  主動邀請人大、政協監督政府工作,主動接受司法、輿論和群眾監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衛生和計生部門職能轉變和機構合并全面完成,行政效率進一步提升。辦復縣人大代表建議17件和政協委員提案37件。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到省、市督導組的肯定。機關作風持續好轉,全縣各類會議、活動分別減少31.2%和43.6%,本級會議及“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7.5%。全年辦理“網絡問政”1738宗,辦復率100%。政府信息公開2988條,進駐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事項377項,網上辦理審批事項3139項,辦結率100%。組織各類建設工程交易、政府采購項目322宗,節約資金1500多萬元,政務公開更加具體透明。

  行政區劃編輯翁源縣地處粵北山區??偯娣e為2174.86平方公里,總人口397666人,行政區劃設7鎮一場,156個村委會,18個社區居委會,1982個村小組。

  龍仙鎮:(含南浦、三華)居委會6個,村委會:34個,村小組:388個。

  原龍仙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6個,村小組187個。

  原三華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7個,村小組60個。

  原貴聯:村委會1個,村小組141個。

  壩仔鎮:(含巖莊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22個,村小組325個。

  原壩仔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3個,村小組197個。

  原巖莊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9個,村小組128個。

  江尾鎮:(含紅嶺、仙鶴):居委會3個,村委會24個,村小組275個。

  原江尾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38個。

  原紅嶺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4個,村小組29個。

  原仙鶴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08個。

  官渡鎮(含六里):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35個。

  原官渡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1個,村小組103個。

  原六里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8個,村小組132個。

  翁城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7個,村小組163個。

  新江鎮:居委會2個,村委會19個,村小組251個。

  周陂鎮(含礤下):居委會2個,村委會18個,村小組304個。

  原周陂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12個,村小組178個。

  原礤下鎮:居委會1個,村委會6個,村小組126個。

  鐵龍林場:居委會1個,村委會(工區)3個,村小組:33個。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全縣實行人口控制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人口的自然增長得到控制,出生率每年都穩定在20‰以下,死亡率維持在5.5‰左右。至2000年,全縣總戶數97946戶,總人口370550人,其中農業人口301971人,非農業人口68579人;暫住人口為27168人。2000年總人口比1988年322132人增加48418人,平均每年增加4035人,增長15.03%,平均每年增長1.25%。1988年至2000年,全縣共增加49945人,平均每年增加3842人。由于經濟落后,大量年輕人到外地務工經商,常住人口數與戶籍人口數比較相差較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310956人,與年末戶籍人口370550人對比少59594人。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05096戶,總人口38751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473人,非農業人口1070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81‰。

  民族

  漢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共有漢族人口308749人,占總人口的99.29%,其中客家漢人占大多數。翁源客家民系是在民族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的。少數民族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有21個少數民族,共有2207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71%,分布于全縣各鎮場;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加12個民族和增加540人。其中:瑤族144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46%;壯族419人,苗族98人,土家族89人,其他少數民族161人。

  資源編輯翁源縣是粵北南大門,東靠連平,南鄰新豐,西連英德、曲江,北依始興、江西。國道106、省道1944和京珠高速公路貫通而過,至廣州200公里,深圳300公里,韶關11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全縣總面積2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地5萬畝,人口38萬人。本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0.3度,極端最高氣溫為39.2度(1980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溫度-5.1度(1963年1月16日),年無霜期303天,年平均降雨量1742.2毫米,最多1983年為2472.6毫米,最少1963年為1050.9毫米。水資源豐富,主流翁江河貫流全縣,并有7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全縣有山塘256座(包中型水庫4座),總庫容1.99億立方米,全縣年平均擁有水量0.75億立方米。翁源物華天寶,是“嶺南夏令果王”三華李的故鄉、千年古縣、全國最大國蘭生產基地。農業種植以糧食、甘蔗、蠶桑、花生、蔬菜、水果、黃豆、蕃薯等作物為主,其中以糧食、糖蔗、蠶桑、蔬菜、水果、蘭花為支柱產業。糖蔗、蠶桑已經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大規模的良性生產,糖蔗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糖蔗25多萬噸;蠶桑種植面積2.8萬多畝,產繭3.5萬擔;蔬菜種植通過粵北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翁城蔬菜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形成以翁城鎮為中心基地向周邊鄉鎮發展,全縣年蔬菜復種面積26萬畝,產量37萬噸。已成為翁源縣縣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

  交通編輯翁源區位獨特,交通便利,素有粵北南大門之稱,南連珠三角,背靠湖南、江西,境內京珠高速公路、國道G106線、省道S341線、S244線、S245線貫通而過,而規劃中的昆(明)汕(頭)高速公路、深湘高速公路亦將貫穿其中,建成后翁源將形成“三縱一橫”的高等級公路網絡。

  經濟編輯2014年翁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7億元,增長10.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0.5億元,增長17.4%;第三產業增加值29.7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27.1:35.6:37.3調整為25.4:37.8:36.8。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56.5億元,增長1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3737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億元,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9600元,增長13%。

  綜述

  建國后,翁源經濟的發展大體可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50-1957年)。這一時全縣結束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實行土地改革,緊接著對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廣大工人、農民以及大的熱情恢復發展生產,工業、農業及其它各行都得到比較正常的發展,全縣的經濟建設出現了新的局面。1957年,全縣社會總產值6335萬元,比1949年3532萬元增長85%;工農業總產值4388萬元,比1949年2372萬元增長85%;國民收入3217萬元,國內生產總值4342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85.09%;和123.24%;財政收入7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388萬元,農民收入均純收39元。農業生產由互助組向初級農業社、高級農業社發展,逐步完善了農業生產的管理體制及分配制度,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034萬元,比1949年2372萬元增長70.1%,占功農業總產值的91.93%;糧食總產量達76428噸,比1949年39784噸增長92.1%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以前,工商業以私營為主,國營和集體企業開始建立。1957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工商業國營和集體經營為主,剩下少數公私合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工業生產實行聯營生產、逐步發展的方針。195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0.18萬元,至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5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07%。第二個時期(1958-1965年)。由于“左”的路線指導,出現1958-1960“大躍進”的失誤。這個時期,全縣農村由高級農業社過度為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搞高度集中統一經營。但是由于在經濟發展急于求成,盲目冒進,搞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在分配上又刮起“一平二調”的工黨風,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破壞了社會生產力。三年自然災害時期(1959-1961),農作物歉收,整個國民經濟損失嚴重農民生活十分困難。1963年至1965年三年調整時期,全縣下放土地等生產資料使用權,恢復自留地及家庭副業,改公社核算為大隊核算,后又改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調整生產關系,穩定了農業生產的局勢。196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4071萬元,比1963年增長35.38%,比1957年增加0.92%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82.66%。工業生產開展技術革新運動,并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一些效益差、物耗大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宿。工業企業恢復計劃、生產技術、勞動等方面的管理,實行的管理,實行按勞分配,工業生產穩步發展。后來采用有效措施,擴大生產規模,使工業生產得到回升。1965年全縣工業生產總值854萬元,比1957年增長141.24%;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7.34%。1965年,全縣社會總產值6234萬元,比1957年減少4.61%,比1963年增長36.9%;工農業生產總值4926萬元,比1957年增長12.23%,比1963年增長36.91%國民收入3610萬元,比1957年增長12.22%;國內生產總值4042晚唐萬元,比1957年減少6.91%;財政收入376萬元比1957年增長388.31%,比1957年增長388.31%。第三個時期(1966-1977年)。1966-1970年全縣處在動亂之中,工廠停產鬧革命,農業生產處于半自發狀態,生產秩序混亂不堪。1968年農業總產值3360萬元,比上半年減少17.2%。1971年后全縣大力開展“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運動,農村仍實行“一大二公”的管理體制,實行以糧為綱,農業生產連續三年徘徊不前。工業企業雖然恢復了各項管理制度,使工業生略回升,但仍實行計劃經濟,在經營管理上,實行高度集中統一,批判商品經濟,排斥市場調節,忽視科學技術,不講經濟效益。這一時期,全縣經濟發展緩慢。1977年,全年社會總產值1.0277億元,比1965年增長64.85%;工業總產值8564萬元,比1965年增長73.52%,其中農業綜合產值2749萬元,比1965年增長218.97%,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2.17%國民收入6265元,比1965年增長92.12%;國內生產總值7012萬元,比1965年增長92.11%。改革開放時期(1978-1987年)。1978年中共十一屆全會后,全縣農村先后實行各項經濟體制改革,1983年以后,全縣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調整了生產布局,確立“一糧、二蔗、三蠶?!钡霓r業方針。工業企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八字方針,減證放,自主經營,自負仍虧,全縣工商企業實行各種承包制責任制,調動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這一時期,全縣經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至1987年全縣社會總產值4.3744億元,比1977年增長325.65%,年遞增32.6%;工農業總產值2.2824億元,比1977年增長167.07%,年遞增16.71%;國民收入2.3887億元(當年價,可比價為1.5736億元),比1977年增長157.17%,年遞增15.12%;財政收入1193元,比1977年增長211.49%,,年遞增21.15%。

  林業

  翁源屬山區縣,1987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47.235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74.4%,森林資源豐富,是廣東省用材林和油茶生產基地縣之一。建國前,林業生產處于自然生長狀態,森林資源利用率低。建國后,逐步建設山區公路,開發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生產。1950年至1957年,共生產木材13.4444萬立方米,造林7.339萬畝,1957年,活立木蓄量為494.6萬立方米。1958年至1972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放“財經衛星”和“文化大革命”的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造成全縣性的亂砍濫伐,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1972年活立木蓄量316.4萬立方米,比1957年下降36%,平均每年減少11.6萬立方米。1973年至1979年,各級領導重視林業生產,逐步健全規章制度,大力造林護林,林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1979年立木蓄量475.2萬立方米,比1972年增長50.2%,平均每年增長22.69萬立方米。1980至1984年,由于某種原因農村體制變動,亂砍濫伐又陸續出現,1984年立木蓄量445.8萬立方米,比1979年下降6.2%,平均每年減少5.88萬立方米。1984年后,全縣完善林業管理責任制,落實山權、林權,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性植樹運動,特別是1985年貫徹廣東省關于“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后,縣委、縣政府制定“封、管、用相結合,全面振興翁源林業”的林業發展方針,確定“三年消滅荒山,五年綠化翁源”的計劃,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全縣掀起綠化高潮,1987年有林面積199.9998萬畝,比1984年增長10.56%,活立木蓄量480.8535萬立方米,比1984年增長7.9%。當年活立木蓄量35.3462萬立方米,消耗量16.86萬立方米,生長量與消耗量之比為2.1:1,森林覆蓋率達64.1%,林業生態開始出現蓄積量超過砍伐量的良性循環。

  工業

  建國后,翁源縣的工業發展狀況。(一)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0—1957)建國初期,縣政府在領導和組織生產中,積極采取措施恢復發展手工業生產,對那些失業、生活無著落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建立生產合作組織,并為他們的生活和經營提供方便,對鐵木行業的手工業者,組織加工訂貨,扶持他們發展生產。1951年,永豐祥布廠與8戶個體織戶聯合,首先成立龍仙紡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從此,手工業開始走向合作化的道路。1954年全縣手工業發展到379戶610人,比建國前增加了2倍,其中五金白鐵51戶82人,服裝加工業159戶242人,木器家具業38戶60人,紡織業71戶95人,雕刻業9戶11人,鑄犁鍋業2戶7人,其他行業49戶113人。1955年,全縣手工業人數1274人,占全縣總人數的0.73%。全縣廣大手工業者自帶工具、自投資金加入生產合作社(組)。1956年全縣手工業社(組)發展到38個,從業人員1271人,占手工業人數的92.3%。有建筑材料、木器、服裝、鞋帽、鐵器、五金、修理、陶瓷、織布等10多個手工業生產門類,當年工業總產值481萬元。1957年手工業合作社(組)發展到55個,從業人員1435人,產品品種200多個。至此,全縣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建立國營工業企業。1952年8月,由國家投資12萬元,于龍仙建國路率先創辦第一間地方國營企業—電力廠,安裝1臺80馬力煤氣機,裝配1臺40千瓦發電機,白天作糧食加工的動力,晚間供縣城照明。1953年9月由國家撥款1億元(相當于今人民幣1萬元)在龍仙鎮牛崗背興辦一間印染廠。1954~1955年,又興辦了林產化工廠、壩仔糧食加工廠,至1957年,全縣工業發展到24個,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6個,集體企業18個,工業總產值354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8%。(二)“大躍進”與調整時期(1958—1965)1958年,翁源縣地方國營工業各廠組織廣大干部、職工開展“比、學、趕、幫、超”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為了提高設備的機械化水平,國營棉織廠增加15臺鐵木機,由手工木機卷布改為自動卷布,從臺機日產15米提高到36米,從織土布到織堅固呢、斜紋布、蚊帳布等8種產品。為使地方工業向多門類、產品多樣化發展,1958~1960年,在“大辦工業”、“大辦鋼鐵”的推動下,先后興建了棉織廠、通用機械廠、煙絲廠、食品加工廠、周陂鐵廠、官渡鐵廠、樟天洞鎢礦、陶瓷、磚瓦廠、江尾石灰廠、如珠巖磷肥廠、江尾水泥廠、翁城水泥廠、小五金廠等地方國營工業和商業、水利、公路部門辦的國營工業企業共23個。1960年國營工業總產值達到687萬元,比1957年的227萬元增長了3.32倍,占全縣工業總產值1107萬元的62.1%。同年全縣有工業企業36個,其中全民工業14個,集體企業22個。1961年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按照“保一批、轉一批、關停一批”的原則,對在大躍進期間一哄而起,盲目發展起來而又不具備生產條件、消耗高、質量低劣、效益差的地方國營工業、部門工業、社辦工業分別不同情況,實行“關、停、并、轉”12個工業企業。1962年,全縣工業24個,全民工業12個,其他集體企業12個。三年困難時期,翁源地方工業動員全體干部、職工、群策群力,想方設法,開辟財源,采取生產自救措施。棉織廠在無計劃原料供應,面臨停產的情況下,一面組織部分職工上山伐木謀生計,一面收集爛魚網、廢棉胎等,回紡出粗紗,織粗帆布出售,實現利潤1.23萬元,渡過了困難時期。1964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各個結合實際,分別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加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使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量達854萬元,占當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7.3%。(三)“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1966年后,翁源地方工業受到無政府主義派性的干擾和破壞,各級領導機構,名存實虛,處于半癱瘓的狀態,各企業的規章制度被大字報取而代之,生產管不嚴,質量抓不好,產值連續下降,196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42萬元,比1966年的681萬元,減少139萬元。70年代初期,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方針,開展工業學大慶的群眾運動,各工廠開展了學大慶工人“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經驗,逐步把各項管理制度恢復起來,努力管好企業,生產迅速回升,與此同時,興建氮肥廠、水泥廠、昆山煤礦、躍進水電站、炸藥廠。197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446萬元。從1975年下半年開始,全縣工業生產形勢日趨好轉,出現了上下齊抓共管的新局面。1976年又興辦了磷肥廠、機電廠、縣鐵廠,年底全縣共有工業61個,其中全民工業19個,集體工業42個,全縣工業產值達2400萬元,占當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9.4%。(四)改革開放時期(1977—1987)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翁源地方工業進入了一個改革的歷史時期,積極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時期八字方針,對各企業進行全面整頓改革。建立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廠長是企業的法人代表,對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實行統一指揮,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和領導藝術。同時,各廠建立和健全了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使企業生產走上了新的軌道,打開了新局面。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0307萬元,比1976年的2400萬元增加7907萬元,增加3.3倍。簡政放權把“人、財、物、產、供、銷”六大權限,下放企業,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企業由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產品由統購統銷、統購包銷轉變為自產自銷,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變了企業只管生產、不管銷售、產銷不見面的管理狀況。產品從單一性向小批量多品種或大批量方向發展,產品品種已經形成了高、中、低檔相結合的局面。油墨、水泥、米酒、氮肥、磷肥、服裝、白糖、紡織品、印刷品、小農具等等,大量銷往天津、上海、湖南、廣州、韶關和翁源相鄰的始興、英德、新豐、連平、江西省的全南、龍南等市縣。松香、電池、全棉格布遠銷東南亞及非洲、歐洲、美洲等地。建立合資合作企業1985年,翁源外經委采取來料加工、補償貿易的辦法,與香港晶花集團中心(香港)制造有限公司合資興建制造廠,由港方無息投資價值600萬港元(折人民幣282.28萬元)的設備,并建造面積為5400平方米的四層樓生產車間,加工出口各類毛衫,年創匯800萬港元(折人民幣376.65萬元)。翁源絲廠是翁源縣與廣州遠洋公司合資430萬元興建的,其生產規模第一期工程為120臺2400緒立繅機,年產白絲70噸,第二期工程擴建100臺B301自動繅機,年產白絲125噸。為了扶持工業的發展,翁源縣委、縣政府在財政資金拮據的情況下,1983~1985年,仍投資400多萬元,擴建電池廠、五金廠、糖廠、油墨廠、棉織廠,加上企業積極引進資金,將近3年時間全縣新增固定資產投資1491萬元。這些企業擴大再生產后,機械化水平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成為翁源地方工業的骨干企業,糖廠是翁源地方工業的首戶大企業,1985年,工業總產,值達917.64萬元,稅利總額為263萬元,占縣財政收入的24.53%。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6405萬元,實現利潤418萬元,整個工業系統一舉摘掉了虧損的帽子。改革開放的政策給翁源縣的工業生產帶來了生機,翁源的工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即從長期虧損,靠國家補貼轉變為開始盈利,向國家上繳利潤的新局面,工業經濟利益出現了好勢頭。1987年全縣工業企業數增加到128個,其中國營地方企業23個,集體企業11個,鄉辦工業93個,合資工業1個,縣屬工業固定資產凈值4934.4萬元。1987年工業總產值10307萬元,其中國營工業4517萬元,二輕集體企業1050.43萬元,鄉鎮工業4739.57萬元。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5.15%,實現利潤總額599萬元,稅利501萬元。

  教育編輯學前教育

  縣城幼兒園1956年10月,附城小學創辦幼托班,招幼嬰50名,多是機關干部子女,由3位女青年看護。1961年2月,遷蔡屋樓側,建有平房20間。后建教學樓2座,宿舍樓1座,共1800平方米,改稱翁源縣屬機關幼兒園,分大、中、小16個班。幼兒874人,教職工44人。幼兒中午留園開飯。1982年,商業局、建筑公司、人民醫院、氮肥廠等單位,公辦起7間幼兒園。入園幼兒683人(不包縣幼兒園)。幼兒園貫徹教育部頒定的教育方針、教學大綱。教育內容有: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教育、語言、計算、常識、音樂、美術8項。幼師采用幼燈、木偶等教具,進行直觀、形象、多練的教學;同時開展適應幼兒心理、生理特點的游戲活動,增進幼兒身心健康。1987年縣城有幼師64人,其中幼兒師范畢業的8人,參加幼兒師范函授畢業的30人,達到學歷合格的師資占43.7%。農村幼兒園1985年,全縣農村辦起托兒所、幼兒園617間。入幼托人數19497人,占幼兒總數的91.2%。1960年農村托兒所停辦。1981年,農村體制下放,群眾集體開辦的幼兒園26間,51班,入幼兒1500人。同時有9個鄉、鎮村辦起學前班。1987年統計,全縣有幼兒園26間,51個教學班,入園幼兒1590人。農村學校附設一年制學前班134個,3684人。入園(班)幼兒3~5周歲達25.2%,6周歲達64.8%。

  小學教育

  民國元年(1912),將明倫高等小學堂改為縣立高等小學,年招收學生1班。課程開設有:修身、國文、算術、中國歷史、地理、手工、圖畫、唱歌、體操。此外,男子加課農業,女子加課縫紉。20年代創辦翁源縣立第一女子國民學校,春季招生36人。開設課程比縣立高等小學少歷史、地理兩科。這兩間學校設有圖書閱覽室和學生成績展覽室。體育活動有秋千、浪橋、滑梯、排球、乒乓球等項目。民國2年(1913),設于南浦社學的第五區區立五鳳高等小學開始招生,間年招生一個班,春季始業。民國9年,三華中學附設一所高等小學,民國12年春遷周陂,為第二區區立高等小學,民國14年,教育部通令小學改制,分小學為初級、高級,初級修業7年,高級2年,縣立高等小學及南浦、周陂高小同時改為2年制。民國15、16年,先后在壩仔設第三區區立高級小學,在第六區設南浦私立高級小學。民國18年在利龍設第七區區立高級小學。民國20年,設三華高等小學。民國23年,在江鎮鄉設第四區區立高等小學,5年后遷新江太平寺初級小學。民國31年,全縣有中心國民學校16間,96個班,學生3840人;保國民學校145間680個班,學生14960人;私塾67間,學生687人。1949年9月15日翁源解放??h文教科接管全縣小學校,根據各鄉村命名某鄉(村)人民小學,接收原各校的財產和經費。1952年下半年,各鄉鎮小學和村校改為公立。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由縣財政負擔。1953年,縣決定辦好鄉村完全小學,具體指定龍仙、周陂、三華、利龍、翁城、展旗6間完小。1958年公社化,國務院頒布《關于教育事業管理權力下放問題的解決》,教育領導體制下放公社統一管理。各社為了“大躍進”,常抽調師生勞動,影響學習。此后幾年,國民經濟呈現“馬鞍形”發展,教育也隨之波動。因1957年整風反右,部分教師被劃為右派而開除出隊,教師不足,1958年開始吸收部分民辦教師(以當地集體負擔工資、糧食,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同時,小學由241增至301間。1961年12月,縣文教局總結1958~1961年的經驗教訓,強調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確保教育質量。各校開展教學研究,扭轉局面,教學秩序逐步正常。1962年,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對學校進行整頓,壓縮教職工老弱病殘者264人。1963年下半年,中央批準“全日制小學工作條例四十條”(試行草案),強調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方面的教育,必須注重語文、數學教學。同時把部分公辦小學轉為民辦公助,教學秩序恢復正常,學生成績回升?!拔幕蟾锩逼陂g的1967年至1968年,農村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來辦,實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縣城學校則派工人宣傳隊進駐。各校批判“智育第一”和“師道尊嚴”實行“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即把學生帶到社會上進行現場教育、實地學習,把貧下中農、老革命請進學校憶苦思甜、講種田知識、講革命斗爭故事。每星期雖有幾節文化課,但普通都取消全國統編課本,自編工農兵知識教材,語文課則以《毛主席語錄》為主。1967年下半年起,小學學制縮短為5年,同時取消升學考試制度,采取貧下中農協會或大隊革命委員會推薦辦法。1969年后,雖然學校秩序逐步正常,但仍以生產勞動和政治活動取代大部分課程教學。學校盲目發展,教師濫竽充數,各校大辦小農場、小工廠,以勞代教,學生難以學到文化知識。1981年,各校貫徹教育部頒發的《小學生守則》,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小學校長、教導主任的任免及教師調動改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1982年,大力宣傳、動員普及小學教育,并聯成“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同時控制了學生流動現象,受到省教育廳嘉獎,評為“實現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先進縣。1985年,國家教委提出恢復小學六年制。全縣開始采用六年制課本,對四年級采取分流措施。成績好的學生原五年制課本,較差的學生六年制課本。建國后初級小學課程“文革”前設語文、算術、音樂、圖畫、體育、勞動;“文革”后增加常識。高級小學課程,“文革”前設語文、算術、自然、歷史、地理、音樂、圖畫、體育、勞動;“文革”后“自然”改為“常識”,取消歷史,龍仙鎮一、二、三小增設英語。

  中學教育

  1949年9月16日,縣人民政府接管4間中學。10月,南浦、翁北初中改為公立。南浦初中改稱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二中),遷龍仙冬瓜壢辦學;翁北初中改稱縣立第三初級中學(簡稱三中)遷江尾辦學。原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為紀念徐尚同烈士,改稱尚同初級中學(簡稱尚同中學)。

  1951年,一中易名羅江中學;二中易名八泉初級中學;三中易名北英初級中學。1952年春,高中部并韶關北江中學。全縣有4間中學,10個班450人,教職工40人。1953年下半年,八泉、北英兩校并入羅江初級中學。其時,中學管理體制由專署下放縣。中共翁源縣委宣傳部,召開中學教師座談會,研究蘇聯教育理論,采取五段教學法進行教學。翁源缺外語教師,取消英語學科。1956年秋,一中復辦高中,招生52人。同時恢復八泉中學,招初中2個班100人。第六完小(壩仔)戴帽辦初中一年級,招生50人。1957年下半年翁一中高中部并入八泉中學,八泉中學成為縣、市重點中學。1958年秋,尚同中學開辦高中,招收學生50人。全縣有高中4個班,學生209人。初中4間,小學附設初中7間,共44個班,學生1285人,中學教職員工101人。各校走出校門,支工支農,大搞教育革命,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經常停課。翁一中改名為三華中學,成立學校公社,創辦廠場,要求學生勞動,自供自給?!拔幕蟾锩?0年,從數量看,初、高中迅猛發展,統計前后10年數字,對比于下:1966年:初中8間,50個班,學生2505人,教職工118人;高中2間,6個班,學生274人,教職工16人。1976年,初中129間(含小學附設初中),301個班,學生10997人,教職員工492人;高中15間,93個班,學生4725人,教職員工209人。校數多,班額小。教師層層升級,教學質量下降。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為提高教學質量,1980年高中調整為9間,1983年調整為6間。1984年,按國家教育委員會計劃,開設職業中學,三華中學開農技班、畜牧班;壩仔中學開農機班、電器班;龍仙中學美術班、音樂班、體育班。1987年六里中學開蠶桑班、水產班。職業中學課程,采用普通中學課本,縮為二年制,稱乙種本,每周增設10節專業課。畢業生高考時,采用第二套試題。至1987年,普通完中有翁源中學、尚同中學、龍仙中學;農職完中有三華中學、壩仔中學、六里中學。初中有巖莊、松塘、江尾、周陂、礤下、廟墩、南浦、附城、鐵龍、新江、育英、紅嶺、官渡、壩仔二中工14間。學生11954人,教師626人。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