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資源縣政府網

中  文  名:資源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ziyuan.gov.cn

地        址:資源鎮

車牌:桂C

區號:0773-4311142

政府網簡介

  資源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是廣西的北大門,屬桂林市管轄。境內有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發源地之一。資源縣東西橫距65.5公里,南北縱距63.4公里,總面積1961.14平方公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縣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全縣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年均氣溫16.7℃。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林業公安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全國行政區域界限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縣”、“全國婚姻登記規范化管理示范窗口單位”。

  中文名稱資源縣行政區類別廣西壯族自治區所屬地區廣西·桂林電話區號0773郵政區碼541000面積1961.14平方公里人口16.7萬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著名景點資江漂流景區,天門山生態文化風景區,五排河峽谷漂流風景區車牌代碼桂C人口密度87人/km2行政代碼450329目錄1歷史2地理?位置?氣候3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4區劃5人口6經濟?工業?農業7交通8文化?文化場所?文物古跡9教育?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師資力量10旅游?八角寨風景區?資江風景區?貓兒山風景區歷史編輯資源縣系民國24年(1935年)從原全縣(今全州)和興安縣各析出一部分地方而設立。原屬興安縣的車田、潯源(今兩水、河口)兩鄉,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轄地;秦時為零陵縣地;后漢置始安侯國,為零陵郡始安侯國轄地;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析零陵郡南部置始安郡,為始安郡始安縣地;晉、宋、齊、梁、陳、隋循其舊。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桂州臨源縣地。大歷三年(768年),臨源縣改名全義縣,屬全義縣地。后晉開運三年(946年),全義縣升溥州,并改縣名為德昌,即屬德昌縣轄地。宋乾德元年(963年),廢溥州,仍為全義縣,屬之,為桂州所轄。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名興安縣,屬桂州。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升桂州為靜江府,屬之。元屬靜江路。明屬桂林府,設六峒巡檢司轄之。清仍屬桂林府興安縣,乾隆六年(1741年),六峒巡檢司移社水,改為社水巡檢司,轄之。清末預備立憲,興安縣劃其地為第六區。民國22年,(1933年),改第六區為越城區。資源建縣前屬全州縣的西延地方,春秋戰國時為楚國荊州轄地,秦代屬長沙郡零陵縣地,漢為零陵郡洮陽縣地,三國時先屬蜀,昭烈帝去世后,改屬吳。晉、宋、齊、梁、陳均屬零陵郡洮陽縣地。隋開皇十年(590年),改洮陽為湘源,仍屬零陵郡。大業初湘源改屬永州,唐屬永州湘源縣地;五代晉天福四年(939年),楚王馬希范奏置全州,改縣名為清湘;宋端拱年間(988—989年),全州州守柳開平粟氏之“亂”,于其地官田、官垌設招安指揮2員。遂為荊湖南路全州清湘縣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西延溪洞·瑤蠻二十所內附”,為全州路清湘縣地,隸嶺北湖南道廉訪使。武宗至大年間(1308一1310年)于其地置驛司。順帝至正(1341—1368年)中改置巡檢司,尋廢。明洪武元年改名全州府,清湘縣為府治;七年(1374年)于其地大埠頭復置西延巡檢司;九年四月降府為州,并省清湘縣名,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全州改屬廣西桂林府,西延仍為全州轄地。清置全州,設知州,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于全州西延設分州。州同駐鐘樓底,廢巡檢司。乾隆六年(1741年)州同署移駐大埠頭。光緒末預備立憲,改西延分州為第八區。民國元年(1912年)改全州為全縣。民國20年,廣西實行訓政,西延分為第十四、十五兩區;民國22年,合并為西延區。民國24年(1935年)7月,廣西省政府呈行政院核準,劃全縣之西延全區,計延東、延中、延北、梅溪、瓜里、中峰、楓木、五排等8鄉及萬德鄉之1村,興安縣屬之車田、潯源2鄉,共計10鄉建縣,以其地處資江之源而定名為資源縣。為四等縣(28年劃為4等乙級縣),隸桂林行政監督區(29年為第一行政督察區,31年改由省政府直轄,33年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解放初屬桂林專區。1952年8月,撤銷資源縣建制,五排區仍劃歸興安縣,其余延東、中峰、梅溪等區則劃歸全縣。1954年6月,復將延東、中峰、梅溪(包括瓜里)3區(12、13、14)從全縣(全州縣)析出,五排苗族自治區從興安縣析出,恢復資源縣建制,仍屬桂林專區。

  資源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全境處于越城嶺西麓,金紫山、銀竹老山的東南側。南起兩水鄉塘垌村南的大通坪界,北緯25°46′;北至梅溪鄉茶坪村曾家灣的最北端,北緯26°21′;西起河口鄉大灣村的皮水坳,東經110°15′;東至梅溪鄉坪水底村的坡嶺(亦名八步嶺),東經110°55′??h治大合鎮,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實際里程為550公里,距桂林地區行政公署治地(桂林市)實際里程為110公里。

  氣候

  資源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因地形地勢關系,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征,是廣西氣溫最低,光熱最少,雨量較多,濕度最大,霜、雪、冰期最早、最長的縣份之一。境內東、西兩半部氣候亦有差異。屬資江流域的東半部,因地形開口向東北,易受大陸性氣流的襲擊,四季溫差大;屬潯江流域的西半部,因其地勢向西南傾斜,多受西南暖氣團的影響,四季氣溫變化較小,因而東、西兩半部氣候表現出較明顯的水平差異。年平均氣溫東半部較西半部略低。東半部的梅溪海拔400米地區,其氣溫相當于西半部之車田鄉海拔450米、兩水鄉500米、河口鄉550米地區之氣溫。境內東、西兩半部氣候雖有差異,但各氣象因子都有隨海拔升高而變化的規律。即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云霧、空氣溫度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與此相關的冰、雪期亦隨之延長。境內垂直氣候差異大,高山(海拔1500米以上)與平地(低海拔的丘陵、谷地)氣候懸殊。春、秋季節,往往平地干爽,高山則大霧彌漫。寒冬臘月,有時山頭和煦如春,山腳卻冰天雪地;有時山下陽光燦爛,山上卻白雪皚皚。若山頂出現積雪,則是轉晴之兆。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耕地面積全縣總面積294.171萬畝。農業耕地面積1950年為13.26萬畝,占總面積的4.5%,其中水田11.99萬畝,旱地1.27萬畝。解放41年來,因遭受多次嚴重水災,沖毀大量農田,以及公路建設、水利建設、水電建設、開辦廠礦、城鄉建房等占用了不少農田,致使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85年耕地面積為122632畝(包括國營農場),占總面積的4.2%,比1950年減少了9968畝,減少7.5%,其中水田112742畝,比1950年減少7158畝,減少6%;旱地9890畝,比1950年減少2810畝,減少22.1%。1990年全縣總耕地面積為122018畝(包括國營農場196畝),占總面積的4.15%,比1950年減少10582畝,減少8%;其中水田112099畝(國營農場168畝),比1950年減少了7801畝,減少6.5%;旱地9919畝,比1950年減少2781畝,減少21.9%。水田以山地梯田為主,土壤肥沃,氣候溫涼,雨量充沛,有利于農業生產。山地面積據1989年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山地面積274.88萬畝,占總面積的93.44%;其中林業用地面積242.42萬畝,占山地面積的88.2%。森林面積154.27萬畝,占林業用地的63.63%。尚有64.49萬畝宜林荒山荒地有待利用。

  水資源

  全縣水資源主要集中于資江和五排河,其支流共有59條,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較大支流有14條,其中資江9條,五排河5條。水能可開發量為8.17萬千瓦。資江境內流長83.1公里,流域面積131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5.6立方米每秒(縣城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可灌溉面積約8.25萬畝,自然落差1423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8530千瓦,可開發利用42290千瓦,至1990年已開發6544.6千瓦。五排河境內長51.03公里,流域面積54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0.4立方米每秒(貝子河口),可灌溉面積約2.5萬畝。自然落差131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70090千瓦,可開發利用39410千瓦,至1990年,已開發利用1180千瓦。

  礦產資源

  資源縣礦藏豐富,已發現有50種礦產,其中金屬礦有:鐵、錳、鈦、釩、鎢、錫、鉬、鉍、鈷、鉛、鋅、銅、金、銀、鉑、鈀、汞、鈾、釷、鈮、鉭、鈹、稀土、銣、鋯、銫、鉿等;非金屬礦有:瑩石、長石、石英、云母、高嶺土、沸石、石煤、石墨、石棉、滑石、磷、硫鐵、毒砂、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鐵紅、花崗巖、石榴子石、水晶、黃玉、天然油石、礦泉水等。其中鈾、鎢、鉭、鈹、瑩石、長石等六種礦,經地質詳查或勘探提交儲量,形成了具有中型以上規模的工業礦床。

  動物資源

  本縣在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因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植被保持良好加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源豐富,故是野生動物棲息和繁衍的天然樂園。境內的動物以獸類、山禽、魚類、爬蟲、昆蟲等種類居多。曾有虎、豹、熊、豺、野豬、狐貍及猛禽、毒蛇等經常傷害人畜和毀壞莊稼。至50年代末“大躍進”時期,大辦鋼鐵、大放木材衛星,大面積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相繼大修公路、機耕路,大搞水利電力建設,開田造地,人聲鼎沸、炮聲隆隆,震撼山岳,危及野生動物生存,因而遷徙。加之大量捕獵,各種動物逐漸稀少,許多珍禽異獸已瀕于滅絕。

  植物資源

  境內地勢較高,地形復雜,處中亞熱帶氣候,屬山地氣候類型區。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優越,植物資源豐富。據1961年中央、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縣四級對本縣進行的植物資源調查(載1983年歸納整理的《資源植物名錄》中):原生植物種類共163科,1122種。其中蕨類植物門14科,23種;裸子植物門8科,21種;被子植物門的雙子葉植物綱123科,942種;單子葉植物綱18科,136種。

  區劃編輯2005年8月,撤銷延東鄉、大合鎮,設立資源鎮,資源鎮人民政府駐原延東鄉鎮中路33號。2005年底,資源縣轄1個鎮、3個鄉、3個民族鄉:資源鎮、中峰鄉、梅溪鄉、瓜里鄉、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河口瑤族鄉。

  人口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694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單位:人):大合鎮15467,中峰鄉26026,延東鄉28065,梅溪鄉28656,瓜里鄉19449,車田苗族鄉23520,兩水苗族鄉10778,河口瑤族鄉4985人。

  經濟編輯工業

  解放前,資源縣工業全是手工操作。越城錫礦開發公司和壽城錫礦開發公司也是私人合股開辦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企業。其他手工業以榨油和縫紉居首。在五排河及其支流沿岸共有榨坊43個,縫紉幾乎遍布境內各個村莊。此外,在縣城和各鄉村還有一些規模很小的釀酒、制磚瓦、石印、織布、織襪、打鐵及木器制作等,在楠竹產區還有竹器編織及造紙。全縣共有私人經營的企業10余個,小手工業500余戶,從業人員五、六百人。小手工業者多是亦工亦農,農忙搞農業生產,農閑做工。1949年工業產值42萬元。解放后,首先對越城和壽城兩公司進行改造。1952年合二為一,改名為桂專錫礦廠,由縣人民政府管理。1953年始建資源織染廠,1955年又建立副食品加工廠。同年對桂專錫礦廠實行公私合營。1956年根據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掀起了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將全縣的手工業者123人,組成鐵器、縫紉、磚瓦、榨油、豆腐、織布、民運等11個社組。1957年工業總產值253萬元。按經濟類型分:全民的19萬元,集體的占196萬元。按工業部門分,森林工業138萬元,占總產值的64.18%;其它依次為紡織、縫紉41萬元,食品21萬元,造紙及文化用品7萬元,機械6萬元,建材2萬元。1958年興建資源城關電站和用汽車頭(汽車發動機)帶動碾米機的縣大米加工廠,成為本縣有史以來用機器生產的兩家企業。同年,掀起“大躍進”,10月抽調11290個勞動力,142名干部“大辦鋼鐵”??h委布置批判“特殊論”、“條件論”、“定局論”和中庸之道,要求在3個月內興建大、小廠礦5000家,煉鐵10000噸,煉鋼4500噸。在“大辦鋼鐵”中,要求村村辦鋼鐵廠,不惜毀林“煉鋼”。同時,一批國營工業企業上馬。是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增長51萬元。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業糧食減產,工業產值亦隨之下降。1961年開始對工業進行調整,國營工礦企業除保留印刷廠、糧油加工廠、食品加工廠、酒廠外,其余的鋼鐵廠、石墨廠、硫磷礦、云母廠、錫礦廠……均紛紛下馬,磚瓦廠和織染廠轉為集體企業。1963年,工業總產值163萬元,僅及1957年的64.4%。1964年以后,工農業生產開始恢復,縣辦集體工業有所發展,工業產值逐年增加。1970年,響應上級號召,大辦“五小工業”(小化肥、小水泥、小水電、小農機、小冶煉廠),磷肥廠、鉀肥廠、絲毯廠、電瓷廠、電石廠、造紙廠、瑩石礦、鴨頭水鎢礦等工礦企業應運而生。但由于管理、技術和營銷等原因,磷肥廠、鉀肥廠、絲毯廠等廠相繼倒閉;電瓷廠、電石廠、造紙廠則由于生產技術不行和資金不到位而未建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首先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經濟體制改革,爾后逐步把經濟體制改革引向工業企業。上級不再下達指令性計劃,縣委、縣人民政府從本縣實際條件出發,考慮市場供求情況,制定發展計劃。擴建梅溪瑩石礦、縣水泥廠,新建牛塘界鎢礦、罐頭食品廠、冷源鉀長石礦等廠礦。鎢砂、鉀長石等已成為主要出口商品。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614萬元。其中值得指出的是本縣化工行業從無到有,1985年產值達36萬元,建材工業亦增加到260萬元,森林工業增加到250萬元;食品工業增幅則更大,由1984年的161萬元增至419萬元,凈增258萬元。1990年,全縣工業產值為2556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60倍,比1978年增長91.17%。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占47.5%,集體工業占36%,個體工業占16.35%。1990年,屬國營的有:縣礦業公司、縣鎢礦、縣瑩石礦、縣長石礦、縣酒廠、縣第二(瓜里)酒廠、縣食品廠、縣印刷廠、縣水泥廠、縣農機修理制造廠;屬集體的有:中峰礦粉廠、梅溪礦產品加工廠、縣木器廠、大合化工廠、縣陶瓷廠、瓜里礦產經理部等;聯營企業僅有資源縣梅溪鎢礦一家。聯營或單家獨辦的個體企業主要是磚廠和楠竹產區的竹針廠,一般規模不大。這一年,主要產品為瑩石,鎢精礦、鉀長石、水泥、飲料酒、青磚、鐵合金、松香等都有增加;減少的只有日用陶器、鐵制農具;木制農具已為個體戶所取代。

  農業

  資源縣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1990年,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1.4%,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2.78%。按照現行習慣,本志將種植業稱為農業,與林業、牧業、漁業各獨立設章并列記述。1990年,本縣農業(種植業)產值占大農業總產值的48.2%,居于主導地位。本縣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1990年糧食產值占種植業的88%。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玉米、薯、豆、粟次之。水稻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98%左右。經濟作物有蔬菜、煙葉、花生、油菜等,數量不多,占耕地面積的1—3%左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倡導農村發展商品經濟,1989年增加到4.84%,1990年為4.66%。解放后,實行土地改革,接著又實行合作化。先后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此同時,開展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推廣先進技術,改良土壤,合理施肥,以及引進和推廣良種,改革耕作制度,在低海拔地區推廣雙季稻,提高土地利用率等。1978年糧食總產為51674.噸。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又比1978年增長6.2%。1990年糧食總產達56802噸,比1978年增長9.9%,比1950年增長1.32倍。因而,1990年人口雖比1949年增加約1.2倍,人均耕地減少59%,但本縣農業所生產的糧食,除供應本縣人民食用外,還有外調。其間,由于急于過渡和急于求成,體制改變過多過快,曾受過嚴重的挫折。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所受挫折尤其嚴重。

  交通編輯

  資源縣地處山區,解放前,主要靠資江水路與湖南省境各地進行交往??h內、外陸路交通只有鄉村古道,物資運輸全靠人力肩桃,爬山越嶺,非常困難。對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的運進及土特產品的運出,每年要投入數十萬個勞動日,即每天有一兩千人從事運輸。因交通運輸困難,物資供應緊缺,故有“資源資源,斗米斤鹽”之說,邊遠山區的許多土特產品和木材無法運出,甚至腐爛在山中。解放后,1955年始修資(縣城)百(里村)公路,1958年后相繼修建資(縣城)梅(溪)公路、資(縣城)五(排)公路等干線。1964年后,各鄉又籌集資金,陸續修建鄉村公路。至1990年底,縣內有省道1條(編號20181),縣道2條,共長172.5公里。地方鄉村公路49條,共長333.6公里??h內公路總長506.1公里。全縣80%的行政村通汽車,交通落后狀況有所改善。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