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id="jwnta"><form id="jwnta"></form></ins>
<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ins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ins><ins id="jwnta"></ins>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xmp id="jwnta">
<xmp id="jwnta">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
<form id="jwnta"></form>
<xmp id="jwnta"><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form></form><xmp id="jwnta"><xmp id="jwnta"><form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form>
<xmp id="jwnta"><form id="jwnta"><button id="jwnta"></button></form>

火車網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政府網

中  文  名: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政府網

官        網:http://www.yanhe.gov.cn

地        址:和平鎮

車牌:貴D

區號:0856-8220914?

政府網簡介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東北角、銅仁市西北部,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08°03'49″~108°37'53″,北緯28°12'45″~29°05'23″之間,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烏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黔東北門戶,烏江要津”之稱。

  沿河周邊與貴州省內的德江、印江、松桃、務川和重慶市的彭水、酉陽、秀山等縣毗鄰。截至2014年末,沿河縣總人口57.8萬,國土面積2468.8平方千米,轄22個鄉鎮,其中以土家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1.2%,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貴州省唯一的單一土家族自治縣。

  截至2013年,沿河縣地方生產總值58.96億元,截至2014年,沿河縣已探明或發現的礦藏有煤、螢石、重晶石等20多種。沿河縣境內的動植物種類多,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3種,二級保護植物有11種,三級保護植物有7種,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保護動物23種。沿河縣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由國務院發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沿河,春秋時屬巴國南疆一部分。

  沿河全景戰國屬楚,一度入秦。秦代屬黔中郡。

  西漢先屬酉陽縣,后屬涪陵縣,東漢分屬涪陵縣和永寧縣。

  蜀漢在縣地置漢復縣,沿河縣分屬漢復縣和萬寧縣。

  晉太康元年(280年)涪陵郡治所移往漢復(今沿河洪渡),咸和三年(328年),涪陵郡“地歿蠻僚”。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蠻帥田思鶴以地附周。

  宣政元年(578年),沿河地置費州。沿河在北周分屬黔州和費州。

  沿河麻陽河風光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蟄僚奉詔置務川縣,治地在今沿河縣城東岸。

  唐《元和郡縣志》載:“內江水,一名涪陵水(烏江),在縣西四十步,因川為名,曰務川縣?!碧莆涞略?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縣當牂牁要道,請置郡撫之,武德四年(621年),于縣地置務川郡,旋改為務州,領務川、扶陽、涪川三縣,以冉安昌為刺史。

  貞觀四年(630年)改務州為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思州為寧夷郡,領務川、思王、思邛三縣。

  乾元元年(758年)復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說在今沿河縣城東岸,與務川縣城同城,二說在今沿河縣城北城子上。

  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統治的經制州列為化外州,設置羈縻州委任土官管理。

  烏江奇石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趙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賓附,朝廷將思州等列為化外思,改經制州為羈縻州,委派土著首領管理。

  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請求內附,愿為王民。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將思州、務川縣治徙于北部荷葉坪,后又移到原都濡縣治所,州、縣同城。務川縣治沿河歷519年,思州治沿河歷497年。

  南宋、元、明、清時期沿河縣城均為土司駐地。

  元置沿河祐溪長官司,治今沿河縣城西岸,沿河司直到民國三年才改為沿河縣。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沿河北部置洪杜縣,隸屬于黔州,以境內洪杜山得名,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廢洪杜縣,洪杜縣從置至廢歷444年。

  民國三年于縣北置后坪縣,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撤銷后坪縣,以金竹山以東并入沿河縣,以西并入務川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貴州省政府調整縣域時,撤后坪縣并入沿河縣和務川縣,形成今沿河縣域,總面積2468.8平方千米。

  1934年,沿河縣譙家土地灣建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在沿河縣內建立10個區、30個鄉蘇維埃政府。

  1949年12月29日沿河解放。

  位置境域

  沿河碼頭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北,隸屬銅仁市,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游。沿河地跨東經108°03'49″~108°37'53″,北緯28°12'45″~29°05'23″,南北長98.28千米,東西寬53千米,北部東部與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南部、西部與省內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德江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相連。行政區域總面積2468.8平方千米,占貴州省省總面積的1.4%,占銅仁市總面積的13.7%。

  氣候

  沿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3~18℃,年降水量1050~1220毫米,年日照1100~1400小時。氣候溫暖濕潤,水熱同期,光溫同步,適宜多種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生長、發育和繁衍。

  水文

  沿河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有烏江及其支流洪渡河、暗溪河、白泥河、壩坨河等26條河流,河道總長548.7千米,河網密度每百平方千米22.2千米,比全省多5.1千米。烏江干流在縣內流長132千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9.4萬千瓦。長10千米以上或集水面積20平方千米以上的25條中小河流水能理論蘊藏量9.78萬千瓦。以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法估算,全縣地下水動儲量為3.43億立方米,豐水年4.135億立方米,平水年3.327億立方米,枯水年2.71億立方米,特枯水年2.024億立方米。地下水地區分布與降水量一致,北部多于南部。每平方千米產水量比長江流域12萬立方米多2萬立方米,地下水較充沛,水溫在8~20℃之間,溫泉水溫可達55℃。

  地貌

  沿河地處貴州高原東北邊緣斜坡、大婁山脈和武陵山脈交錯地帶,烏江由南至北將沿河縣分割為西北、東南兩大部分,西北部屬大婁山脈,東南部屬武陵山脈。有山峰8815座,平均每平方千米3.6座山。最高海拔1462米,最低海拔225米。山地占69.9%,丘陵占27%,壩地占3.1%。巖溶區占72.5%,非巖溶區占27.5%,是典型的巖溶山區。

  行政區劃

  歷史區劃

  1950年改保為村,改甲為組,縣下設區、鄉鎮、村、組,沿河縣區劃為10個區,25個鄉鎮;

  1953年調整為10個區,112個鄉鎮;

  1956年調整為9個區,68個鄉鎮。1958年組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沿河縣下設區、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沿河縣區劃為9個區,64個社鎮;

  1959年改區為公社,改公社為管理區;

  1961年復改公社為區,改管理區為公社,沿河縣調整為9個區,35個社鎮;

  1963年調整為9個區,62個社鎮。

  1984年政社分設,改公社為鄉鎮,改生產大隊為村,改生產隊為村民組,沿河縣區劃為10個區鎮,61個鄉鎮。

  1986年10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沿河縣,設立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1987年11月23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正式成立,設9個區、1個區級鎮、59個鄉、2個鄉級鎮。

  1992年10月撤區、并鄉、建鎮,沿河縣設12個鄉、10個鎮。

  行政管轄

  截至2014年,沿河縣轄12個鄉、10個鄉級鎮。

  鎮:和平鎮、沙子鎮、譙家鎮、淇灘鎮、夾石鎮、官舟鎮、土地坳鎮、思渠鎮、客田鎮、洪渡鎮;

  鄉:大漆鄉、黑水鄉、黑獺鄉、中界鄉、曉景鄉、甘溪鄉、板場鄉、泉壩鄉、中寨鄉、黃土鄉、新景鄉、塘壩鄉、后坪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沿河縣已探明或發現的礦藏有煤、螢石、重晶石、鉛鋅、汞、鐵、磷、方解石、硫磺、銅、鋁礬土、高嶺土、冰洲石、硫鐵(黃鐵)、大理石、石膏、金、鈷猛、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陶土等20多種。煤礦理論儲量2億噸,螢石保有儲量250萬噸,鉛鋅礦153萬噸,鐵礦871萬噸。

  水資源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有烏江及其支流洪渡河、暗溪河、白泥河、壩坨河等26條河流。

  生物資源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有香菇、木耳、竹蓀(陽雀菌)、凍菌、猴頭、茯岑等植物資源。在高等植物中有

  黑葉猴21種珍貴稀有植物,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3種,即珙桐、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有11種,三級保護植物有7種。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野生植物主要有森林植物、灌叢植物、草叢植物,人工栽培主要植物有農田植物、經濟林植物、果木林植物等。野生植物中,有記錄的維管束植物有140科358屬596種,其中蕨類植物20科33屬56種;種子植物120科325屬540種。種子植物中,木本植物82科222屬403種,草本植物38科103屬137種。以鮮毛蕨科、松科、杉科、柏科、楊柳科、殼斗科、金縷梅科、樟科、大戟科、蝶形花科、玄參科、馬鞭草科、馬???、禾本科、豆科、苦木科、薔薇科、樺木科、胡桃科、唇形科、菊科為主。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的野生動物種類多,見記錄的脊椎動物有85科309種,陸棲寡毛類動物有2科3屬19種。沿河縣境內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類等野生脊椎動物有309種,陸棲寡毛類有19種。魚類有鯉形目、鲇形目、鱸形目、鰻鱺目等5目15科6l屬82種,以鯉科居多,有50種。沿河縣境內有珍稀動物28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5種,有黑葉猴、豹、白冠長尾雉、鬣羚、斑羚。二級保護動物2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黑葉猴、小黃豹、黑熊、小靈貓、獼猴。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沿河縣總人口57.8萬,常住人口450109人,家庭戶人口135475戶440296人。常住人口中,男性231762人,占51.49%,女性218347人,占48.51%;0~14歲人口108476人,占24.1%,15~64歲人口308325人,占68.5%,65歲以上人口33308人,占7.4%。沿河縣常住人口民族構成中,少數民族335781人,占74.6%,漢族114327人,占25.4%;沿河縣常住人口分布中,城鎮人口116938人,鄉村人口333171人,人口密度為182人/平方千米。

  民族

  截至2014年,沿河縣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

  交通

  截至2014年,沿河縣轄區內二級公路20條748千米,三級公路1431.3千米,其中:縣道10條333.8千米,鄉道14條201.5千米,出境連線公路38條896千米;通村油(水泥)路281條2437千米,通組公路通達工程5000千米,礦區、庫區、林區公路467千米,旅游公路31條1195千米;橋梁共172座,其中:大橋22座,中橋40座,小橋110座,渡改橋9座855延米,危橋改造952延米。

  經濟概況

  編輯

  綜述

  2013年,沿河縣地方生產總值58.96億元,比2012年增長1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2億元,比2012年增長18.3%;按新體制測算,財政總收入7.25億元,比2012年增長6.6%,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8億元,比2012年增長3.4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3億元,比2012年增長14.9%;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62.95億元、34.11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27.5%、34.8%。

  第一產業

  2011年,沿河縣完成農牧漁業總產值24.03億元,實現農牧漁業增加值14.9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6.0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2%,實現農業增加值10.92億元,比2010年增加20.6%;2011年完成牧業生產總值7.37億元,比2010年增長22.7%,實現牧業增加值3.6億元,比2010年增加22.1%;2011年完成漁業生產總值0.57億元,比2010年增長34.4%,實現漁業增加值0.46億元,比2010年增加46%。

  第二產業

  2011年,沿河縣工業總產值完成12億元,比2010年增長24.77%,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85億元,比2010年增長28.9%;沿河縣現有規模企業16戶,2011年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5.3億元,比2010年增長50.7%,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65億元,比2010年增長52.8%。

  第三產業

  2011年,沿河縣地方生產總值39.18億元,比2010年增長15.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4億元,比2010年增長56%;完成財政總收入5.3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5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42.6%和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億元,比2010年增長38%;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35.02億元,比2010年增長2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7元,比2010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比2010年增長26%;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0億元、20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25%、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比2010年增長21%。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2011年,沿河縣城市低保4599戶8942人,占城鎮居民的11.18%,發放城市低保金2085萬元;農村低保70157戶147149人,占農村人口的23.53%,發放農村低保金13391.54萬元。沿河縣養老、失業、職工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參保54440人,征繳基金5916.7萬元。

  教育事業

  2011年,沿河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7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初級中學14所(含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小學8所,其他教育機構2所。

  衛生事業

  2011年,沿河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66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單位7個,鄉鎮衛生院22個,村衛生室429個,民營醫療機構8個,沿河縣共有縣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716人,村級衛生人員557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沿河縣已編印、出版、發行的書刊有《烏江文化旅游》、《土家族醫藥》、《沿河土家山歌》、《鶴吟烏江》、《沿河土家族研究》、《沿河土家山歌論文集》、《中國烏江山峽文化旅游系列叢書》、沿河民歌音樂CD專輯《大雨落來細雨飄》、《這山望去那山高》。

  風景名勝

  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2009年12月28日由國務院發布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千里畫廊”之譽的烏

  烏江山峽江,流經沿河132千米,形成89千米奇峽壯觀,從南至北由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等五個峽段和百絲坨、洗心泉、珍珠洞、黃龍泉、飛龍過江等30余個主要景點組成。山峽北接重慶市烏江峽谷旅游線,南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沿河縣西北部麻陽河、洪渡河流域,面積31113公頃,生物資源豐富,僅維菅束植物和脊椎動物就有80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27種,其中獸類10種,一級保護動物有黑葉猴和豹,二級保護動物有黑熊、小靈貓、獼猴、林麝、穿山甲、水獺等;鳥類15種,均為二級動物,有鳶、禿鷲、白尾鷂、紅腳隼、白冠長尾雉、紅腹雞等。國家重點保護

  麻陽河石牌風光的植物有12種,其中二級保護植物有天麻、穗花杉、紅花木蓮、白辛樹、黃蓮、厚樸等6種。保護區峽谷、峰叢、飛瀑、洼地、漏斗、溶洞、天生橋、地下水、陡崖、石峰等具有奇、險、幽等特點,自然風景綺麗壯觀,其間分布著76群730多只黑葉猴,是貴州黑葉猴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國內最重要和最適宜保護黑葉猴種群的基地。

  淇灘古鎮

  淇灘古鎮位于縣城南部10千米處,此鎮開發較早,古跡較多,現有保留完好的四合院6座、石板街、賀龍釣魚臺、罕見的草書碑、嚴寅亮等人書寫的匾。黔東特區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就在該鎮,為磚木結構房屋,坐西向東,建于晚清時期,正面三門相連,內為四合天井,總面積810平方米,正門上部用石灰寫有“中國工農紅軍沿河縣第四區革命委員會”,1982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距縣城南約40千米處的譙家鎮白石土地灣,建于清代同治八年(1896)年,為木質結構瓦房,有正房7間,兩邊是廂房,前有朝門,形似撮箕。房頂青瓦覆蓋,中部壘一“喜喜"字,兩側塑有凌空飛鴿。正房臺階為細鉆青石,其前壁木雕窗上有花鳥蟲魚圖案。1934年為賀龍等紅三軍領導駐地。1956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7月在紀念紅軍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縣人民政府將原紅三軍九師政委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廖漢生題字“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手跡制成黑底燙金匾,掛在正房門額,舉行了掛匾儀式。2006年5月25日,與德江縣楓香溪會議會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紅木黃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合并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俗語言

  沿河話

  沿河話屬于西南官話第二大片岷江片。岷江小片,是四川話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于四川

  盆地西南部岷江流域及長江兩岸。岷江話的主要特征是入聲保留,獨立成調,擁有一套僅用于入聲字的緊元音韻母,在部分地區還保留有喉塞音韻尾,因而并不符合“入聲歸陽平”這一《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劃定西南官話的標準。

  沿河土家族民俗

  沿河土家族是中國古代巴人的后裔,他們奉祭白虎、住吊腳樓、喝油茶湯、飲麻糖酒、吃灰豆腐、唱土家山歌、跳擺手舞,唱哭嫁歌、跳喪鼓等,此外,還有洪水朝天等神話傳說,有針織挑花刺繡、木石雕刻、藤竹編織等工藝,有過趕年等節慶,保持著鮮明的土家民族風格和特色。

  地方特產

  烏桕

  沿河是貴州省烏桕主產縣之一,常年產量居貴州省第一位,主產地是甘溪、沙子、譙家、官舟區。明萬歷年間縣內利用烏桕籽榨取木油,加工制燭照明。清代烏桕已成為主要經濟林產品。民國時期,烏桕和桐油均為縣內主要貿易商品。木油是制作肥皂和提取脂肪酸、甘油的原料,梓油是制作油漆的原料,皮油可食,是提取內可可脂的原料?!?/p>

  姚溪貢茶

  姚溪貢茶是一個沿河地方優良茶種,主產于沿河北部姚溪一帶,屬苔茶類,茶葉主要特點:茶味清香醇厚、耐泡。據《華陽國志》,《茶經》等記載,今沿河北部姚溪一帶出產好茶的歷史可溯及巴國時代,姚溪茶至少在唐代已成名并已進貢。

  金竹貢米

  金竹貢米產于沿河北部塘壩鄉金竹一帶,相傳唐宋時期曾為貢品。沿河縣北部金竹一帶種稻歷史悠久,土質肥沃,水熱條件好,所產稻米蛋白質和油分含量較高。

如有意見、反饋、侵權或投訴等情況,請聯系
“掃黃打非”舉報專區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4 閩ICP備17003705號-24 huoche4.com 火車網 網站地圖
性色Av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丶-日韩欧美一级视频农村一级在线-日日夜夜回看一级毛片-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屏